02.26 《再见巴西》:卡洛斯.迭戈的自然主义是一段沉重漫长的告别之旅

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主义作为一种这些词汇的活跃在文化界,它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和思潮。和现实主义不同,自然主义着重描写现实生活和自然生活之间的关系,注重细节和碎片,追求事物的表象。在概括现实本质层面,自然主义并不擅长,有很多文学家甚至认为,自然主义是对现实生活的歪曲。

但我们不要忘记了,自然主义是一个来自哲学上的词汇,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自然主义在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范畴,它强调的是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比如自然科学如何影响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又是反作用于自然科学进而推动他们的发展。

1980年,卡洛斯.迭戈将独具巴西风情的自然主义引入自己的电影,拍摄了《再见巴西》这部电影中,以公路电影的叙事模式,通过一群吉普赛人沿着亚马逊公路穿越巴西去参加一场演出的故事。卡洛斯.迭戈用半纪录片的形式,透过吉普赛歌者的眼睛,记载了巴西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整部电影带着一种非常质朴纯粹的魅力。

当然,我们在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沉浸在风光中。我们需要去解读和分析其中的故事。自然主义会营造一种做梦的飘渺感,但电影的内核是对现实的反映和思考。《再见巴西》从任何角度看,都不是一部简单的风光片。它是一个产生于巴西土地上的悲剧故事。

对于影迷而言,巴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既能产生绚烂的影像语言,还能产生厚重的电影叙事。在《再见巴西》这部电影中,卡洛斯.迭戈用自然主义风格记录了巴西土地上的种种风光和历史赋予的变迁,也将镜头聚焦在人物内心的挣扎。而这也让“自然主义”的涵义有了新的解读。下面,我们就从色彩、现实和历史三个角度来看卡洛斯.迭戈镜头下的自然主义有多丰富。

浓烈的色彩遮掩了人们的伤心,凌厉的镜头却又试图撕破这层伪装。

印象中,巴西电影总是充满浓烈的色彩,那种色彩可以造成一种眩晕感,好像突然进入了潮湿的亚马逊流域。跟着导演的镜头,可以将那些浓稠的色彩一一拨开,然后进入另一个冷静深刻的影像世界中。

关注巴西电影,是从《上帝之城》开始的,这部电影给人的惊艳绝不是残酷和黑暗。尽管是一部黑帮电影,但这部电影中的故事就和巴西大地上扬起的尘土一样,始终有一种浪漫的色彩。

基于对巴西电影的好奇,开始关注这片神秘的土地,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光影世界。最近在1980年的《再见巴西》中,我又找回了曾经的惊艳,这部电影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悲剧。之所以说轻松幽默,是因为电影中的巴西风情很难让人直接感受到电影的悲剧性。

电影将镜头准备了吉普赛歌者,他们洋溢的热情呈现出来的是热气腾腾的生活状态,这也是这片困难深重的土地赋予人们的精神符号。导演的镜头一直跟随着他们的脚步,进入亚马逊深处,记录下那一片浓的化不开的绿色。

大片绿色丛林遮盖了人们的罪恶和欲望,但他们的脚步终究还要踏上干涸的土地,那是生活真实的样子。如果说,他们的旅程是一场梦,那每一次的演出就是梦境的结束,那是他们需要面度的现实。

导演在这里进行了巧妙地处理,他将每一次的演出都变成一场欢乐之旅,在极具动感的音乐中,人们情不自禁的偏偏起舞就是最浪漫的瞬间。如果说这是一种残酷的对比,那也只是导演对自然主义的另一种解读,因为自然主义不仅是记录自然,也要记录身在其中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

聚焦当下现实,摒弃叙事中的细枝末节,用镜头客观呈现变迁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契曾对自然主义进行过批判,他认为自然主义虽然看起来在描述现实,但其中的现实是对真实存在的一种背离,表现的是创作者想象中的现实,而不是生活真正的本质。自然主义中的现实碎片只是一些浮光掠影,再加上创作者的剪贴拼凑,将转瞬即逝,非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生活表层组合在一起,以此作为对真实生活的再现。

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聚焦在自然主义的定义和概念上,卢卡契的批判或许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再见巴西》中,这样的评判显然站不住脚。卡洛斯.迭戈的自然主义是基于巴西的现实风貌,并没有对其进行任何修改和美化。他镜头下的人物并没有指涉所有人,仅仅是描述了吉普赛人这样极具特色的群体。

电影将故事放在巴西风情中,不是为了单纯的展现导演对自然主义的理解,而是将这些故事放在一个更有代表性的环境中,和吉普赛人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对比,如此广袤的土地,却无法给这群流浪的歌者提供栖息之所,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我们可以看见导演对巴西复杂沉重的情感。

在吉普赛人组成的流浪乐团中,有怀孕的妻子,有情欲的纠葛,也有代表现代文明的电视对这种原生态表演的冲击,当然还有他们面对的生存危机。导演并没有严肃深刻的描述这些故事,而是轻描淡写,弱化了生存的残酷,用自然主义消减了现实主义的沉痛。

这部电影的叙事模式对巴西后来很多电影都产生了影响,比如1998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女主角的《中央车站》,这部电影用以小见大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寻亲之旅。电影中没有任何明显的民族符号,但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以很明显得感觉到这部电影中的巴西风情。尽管《中央车站》的导演并没有明显使用民族特色和时代色彩元素,但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是无法给掩盖的。

导演卡洛斯.迭戈并没有偏执的用自然主义来构筑他的光影世界,他只是设定了一个外部环境,只是赋予这部电影更多的民族特色。内核依然是现实主义,吉普赛人的生存方式、生活困境以及情欲表达,这部并不是拼凑的细节,而是本就存在的真实。

厚重历史是电影的基础 从过去到现在自然和现实一直都是巴西电影人的梦境。

巴西电影的发展并不顺遂,四十年代的商业电影虽然在巴西本土很受欢迎,但却被知识分子和新电影运动中的电影人瞧不起。为了振兴本国电影业,七十年代末,巴西规定电影院必须放映一定比例的国产片。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廉价的喜剧电影以及风月电影。巴西对电影的审核只关注政治内容,而不涉及风月,所以很多电影都表现出很浓厚的巴西色彩。

七八十年代政府开始管控电影,这其中既有对电影的帮助,也有对电影人的束缚。在这种环境中,巴西电影人另辟蹊径,拍摄了一系列独具巴西特色的民族电影,《再见巴西》就是其中之一。放在现实环境中来看这部电影,这种拍摄手法其实是导演卡洛斯.迭戈为了越过现行电影管理制度而故意为之的方式。

巴西厚重的历史是他们电影的基础,很多电影人都试图通过电影来揭示过去的种种。遗憾的是,这些电影很多都没有机会出现在银幕上。新电影运动之后,巴西电影人找到了更多表达的手段和技巧,巴西风光、吉普赛人便成了巴西民族文化中标志性的符号。

纵观巴西历史可以发现,在这片土地上,自然和现实总是绕不过去的两种存在,这也是巴西电影人的长梦。电影最终会回归现实,回归到生存和欲望上,回归到工业文明和传统丧失上。《再见巴西》的内核依然是导演对传统文化流失的遗憾,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满足着人们的物质需求,然而在这丰厚的物质之下,车轮也会碾碎传统文化。能歌善舞的吉普赛人曾经是欢乐的象征,如今却要给现实的欲望纠缠。此后,他们的歌声与舞蹈只能出现在电影中,电视上,没有了天然的生命力,这或许是一种遗憾,但也是一种必然。

任何一部电影中都不会存在纯粹的风格和形式,尽管自然主义叙事方式在传统叙事方面面前有着致命的缺陷,但它依然有很多可取之处。自然主义丰富了电影的表达方式,削弱了英雄主义色彩,让电影中的叙事更加生活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卡洛斯.迭戈镜头下的自然主义是一段沉重漫长的旅途,从热烈开始,最后归于平静,就像一段生命的旅途,最后归于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