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想見你》陳韻如: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但可以更好地成為自己


圖選自網絡

你也許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但可以更好地成為自己。

——歐文·亞隆


《想見你》火了,

伍佰躺贏了,

陳漢光寶藏男孩無疑了,

黃雨萱,也太可愛了。

唯有,陳韻如,

給我的餘溫,

如同,一場連環鬼壓床的夢魘,醒來發覺虛驚一場。

窗外微風習習,煦陽依舊,是人間煙火氣的樣子。

只是心裡,還總隱隱透著心悸。

圖選自網絡

原本日子歲月靜好的過著,

好巧不巧的,陳韻如的生活突然闖入了黃雨萱。

這個和陳韻如方方面面都長得一樣,但唯獨性格不一定的人,佔用了陳韻如的身體。

黃韻如就像從小爸媽口裡傳說的,隔壁家的小孩。

把陳韻如原本寡淡、無慾的生活,變得五彩斑斕。

叛逆的弟弟懂事了。

晚歸的媽媽親和了。

從不交談的同學,也開始簇擁在了黃雨萱身邊。

就連,拒絕告白的李子維,都奮不顧身的愛上了黃雨萱。


圖選自網絡

生活一下子有了參照物,才發現,原來可以這麼好。

更驚覺,自己如此的糟糕。

陳韻如是內向群體的典型性格,黃雨萱代表外向群體。

陳韻如,引發的是觀眾普遍的怒其不爭,和厭惡。

這不怪觀眾,因為,陳韻如自己都厭惡著自己。

圖選自網絡

黃雨萱,毫無疑問,戲裡戲外,大家都愛她。


圖選自網絡

雖然是有情節需要,強烈戲劇衝突的成分在。

但我們依舊能注意到,

內向=糟糕

外向=美好

這樣的邏輯存在。


不止是戲劇,現實生活中,一樣存在。

打開各種問答平臺,一群人問:怎麼改變內向性格的?


圖選自網絡

內向只是性格的描述,不能界定我們的優劣

在社會既定思維中,人們已經將開朗樂觀、積極向上判定為好,將自卑內向、沉默寡言判定為壞。

家長們是不是會為了自家小孩不夠開朗而苦惱?

巴不得,娃兒們見到長輩就能自己湊上去表演才藝。


老師們是不是對主動發言、活躍的學生更喜愛?

孩子們,最好是課外勤學好問,課內互動探討積極。


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並不像計算機,能夠理性客觀地處理所有信息,給出公正無差的答案。

我們的大腦,總是會忽略信息,需要依靠社會參照物,總愛帶著幾分情緒色彩的來做判斷,並且喜歡走捷徑。

簡單說之,它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麼英明。


如果我們深究,陳韻如本質是多麼的純良。

她努力想當一個好姐姐、一個好女兒。

學習成績優良。

人際關係受挫,她也只是在筆記本里寫下憂傷的句子。


圖選自網絡

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獨自前行。

面對愛情,她能勇敢的說出口。

無法接受莫俊傑的愛,也沒有把他當做備胎欺騙。

哪怕是最後崩潰了,她選擇的,是結束自己。


圖選自網絡

沒有做過傷害別人的事。

可大家還是討厭她。

這到底是為什麼?

因為她,沒做到觀眾所預期的。

沒做到弟弟、同學所預期的。


圖選自網絡

甚至在嘗試了偽裝黃雨萱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連偽裝都如此失敗。

最後的稻草也消失了,

她奔潰了,

甚至自己都無法達到自己的預期。


圖選自網絡

但陳韻如的內向背了鍋,甚至是她有可能得的抑鬱症背了鍋。


我們再深究一下。

我的高中班長李華同學,可內向了,雖然是班長,但她不喜歡聚眾和活動。

總是默默的學習,可以說是特立獨行,鮮少看見她活躍的身影。

可以說是不好相處的一類人了。

但她不妨礙被大家喜歡。

我們偏偏被她的個性迷住。

不譁眾取寵,內斂堅定,才華外露。

可能她也揹負了很多的期待。

但她很肯定自我,我們會被她傳遞出來的不可侵犯所吸引。

當然,她也考入了理想的大學。


面對同樣的內向性格,我們的態度天差地別。

究其根本,在交往中,我們在意的,是對方能反饋給我們什麼。


在與內向群體的交往中,我們體驗到受挫

人們建立人際關係的動機,主要可以歸納為人們對於確定自我價值、安全、交往、以及獨處的需要。

即,我們需要通過別人來了解自己,獲取愛與被愛、歸屬與依賴、需要助人或者需要別人的幫助等。


走在大街上,迎面走過來一個凶神惡煞的壯漢,直勾勾的盯著你看,不時露出幾分奸詐的邪笑。

你心裡一驚:哇靠,他幾個意思,一看就是個壞人,趕緊跑。


母胎單身30載,終於遇到良人,心裡甜蜜蜜,不曾想,沒過幾天他就開始各種打壓你的自尊。

“這就是個pua啊,好你個渣男,幸虧我30年閱歷不是白來的,趕緊撤”


同桌是個整天低著頭的男生,學習還挺好,他長得一般個子不高,從不主動交往,我和他說話,總是木訥訥的,半天憋不出一句話。“我去,這人真猥瑣,不想跟他同桌了,找別人玩去。”


大街上的壯漢,威脅你的安全。


pua的渣男欺騙你的感情。


圖選自網絡

這個內向的同桌,侵犯的是你的什麼呢?


實際上是沒有侵犯到任何實質性的東西,但我們在和內向群體的交往過程中,會體驗到一種受挫的情緒。

這種受挫帶給大腦不好的體驗,進而產生焦慮,這種焦慮會給大腦錯覺:

這個人,我們需要減少交際。


大腦的信息處理往往是在毫秒之間瞬息即過,它不會給你理性思考的機會。


自動的,我們會把這種我們自身體驗到的不好的情緒,強加給對方。


最終的結果就變成了,內向不好。


實際上卻是,內向的人交往起來,比較費勁,我感覺到不好的體驗。


二者很容易混淆,但本質是天差地別。


尋求認同的惡性循環:陳韻如的莫比烏斯環


人永遠無法脫離群體生活,我們往往是在別人的反饋中,慢慢獲取自我的形象,進而內化為自我認同。


我們需要他人的良好反饋。


很大一部分內向的人努力想要去迎合社會的喜好標準。

又在迎合的過程中,體驗到受挫。

如此循環往復,

《想見你》裡的主人公體驗到的時間上封閉的莫比烏斯環。

同樣,也是陳韻如自我成長的莫比烏斯環。

總需要有人,強行打破,才能走向正性。


黃雨萱強行損毀了可以穿越時空的磁帶。

阻止了他們不停重複體驗的人生。

陳韻如,終於也在最後,明白了黃雨萱說的:


你會那麼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不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

而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期待。


當我們把所有屬於我們的,不該屬於我們的期待,通通都背在自己身上時。

我們就已經放下了自己了,

和內心真實聲音背道而馳,

在原本不屬於自己的軌道里,

去完成他人想要的結局。


內向的孩子們,如果沒有一顆堅定的心,去守住自己的本心和本性,

被外界的喜好判斷所引導的話,

他們內心的體驗,

該是多麼衝突和矛盾。


所以,才有那麼多人想要改變,

變得讓大家更喜歡,

變得想要自己內心更平和。


圖選自網絡

就像陳韻如自殺前所說:

你們才不懂我的心情

如果你們懂得話

就不會叫我再努力一點

就不會跟我說

這個世界會不一樣

你們根本就不知道

完全不被人需要

不被在乎,不被愛的感覺是怎樣?


因為他們需要的,根本就不是再努一點一點啊。

再努力一點點——是鼓勵他們去迎合外界所需,成為不是自己的那個人

背後隱藏的深意是,現在的自己不夠好,依舊是否定。

不如和他們說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是在引導他們迴歸本心,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

背後的深意,是肯定現在的自己。


圖選自網絡

希望我們的生活,能允許更多元的審美,

發出更柔和的聲音,來接納與自己所不同的觀念,

放下對控制的執念,來允許更多人的自由發揮空間。


希望我們,

對這世界有著更多期待的一群人。

放下不屬於自己的期待

望向別處,不如,照見自己。

與其改變,不如放下。


圖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