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預防疫病的思想和經驗

想免費系統的學習中醫,私信回覆:中醫,即可加入靠譜中醫學習會


導讀: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大家的心,儘量隔離在家能有效地阻斷病毒傳播,這些日子,大家一定要少出門,戴口罩。那麼在中國古代,人們又是如何預防疫病的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兩漢時期


兩漢以來,中國人民在防治疫病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儘管古代的科學技術很不發達,更沒有發現細菌病毒等,但勞動人民群防群治中的創見有許多是值得當今借鑑的。比如:


漢元始二年(公元 2 年)就已採取了隔離措施,並設立“臨時時疫醫院”,隔離傳染源。此後歷代效仿,至今也是一條根本措施。


2)頒佈醫方,群防群治:

在村口要路立牌曉示或編撰一些簡單的強體避疫的藥方引導群眾運用,增強機體抵抗力,控制疫病蔓延,切斷疫病的傳播途徑。


3)開倉放糧,減免租稅:

這些措施讓百姓能得到休息,並且穩定社會環境。


4)巡視散藥,賜棺埋瘞:

未感染者送藥預防,一旦死亡,政府免費制棺深埋,以防疫病的進一步擴散。


《素問·刺法論》中有一段影響深遠的論述:“黃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這一論述中的扶正祛邪思想基本奠定了後世防治疫病的兩大基本原則,即養內避外

:一方面增強體質, 鞏固正氣,使外邪無法侵入;另一方面避開疫氣,不受其毒


早在公元前 6 世紀,據《左傳》記載,人們便懂得了預防狂犬病。公元前 4 ~ 5 世紀《山海經》中就有著明確的與防疫相關的記載,如“其中多箴魚……食之無疫疾。”“有鳥焉……名曰青耕 ,可以御疫。”都體現出中國人民在防疫方面的嘗試。而公元 3 世紀,晉代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指出“療狂犬咬人方,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他還列舉了數首“ 闢瘟疫”“闢天行疫病”的方劑,這應該可以認為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預防與治療疫病專方 。



隋唐時期


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中把“一歲之中,病無少長,率相似者”歸屬傷寒病、時氣病、熱病、溫病、疫癘病中,其中傷寒病、時氣病、溫病都有“令不相染易候”。唐代孫思邈做過一些用疫病患者的膿汁、血清進行接種以防治疣、疵的嘗試。他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還載有近 20 首闢疫方,在藥物的使用方式上, 除佩戴胸口外,還有口服、煙燻、粉身、身掛、納鼻、浴體等,藥物劑型除蜜丸外,還有散劑、湯劑、酒劑、膏劑等。藥物以辛香味厚者為主,如在雄黃丸 、屠蘇酒、粉身散、太乙流金散、疫瘴發汗青散等代表方中,雄黃、雌黃、細辛、川芎 、蜀椒、桂心、白芷等都是最多的藥,為後人進行疫病的藥物預防提供了很多借鑑 。



明代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有常食大蒜可預防疫痢、霍亂等傳染病,胡正心在《簡易備驗方》中提出了蒸汽消毒法,張景嶽的《景嶽全書》中記載了用“福建茶餅”進行口腔消毒,以防病從口而入。


吳又可的《溫疫論》是溫病學第一部專論疫病的著作。吳氏認為,溫疫之為病,是“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即“癘氣(戾氣)”。它從口鼻而入,造成“遍於一方,延門闔戶,眾人相等”的疫情,其性毒烈,不同於六淫。吳氏認為,溫疫病的發生與否,除了與癘氣的強弱之外因有關外,更重要是決定於人體正氣的盛衰。



清代


到了清代,溫病學已形成體系,以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為代表的四大溫病學家出現是其顯著標志。對於溫疫,吳鞠通說 :“溫疫者,癘氣流行,多兼穢濁,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即溫疫是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的溫病。陳修園認為,避疫之法,惟在節慾,節勞,仍勿忍飢,以受其氣。膽為中正之官,膽氣壯,則十一髒之氣賴以俱壯,邪不能入。其在《醫學三字經》中載有方劑預防溫疫,後人據其功效擬方名為神聖避瘟丹,另以羌活、獨活、白芷、香附、大黃、甘松、山柰、赤箭、雄黃各等分,蒼朮倍用,上為末,麵糊為丸彈子大,黃丹為衣,曬乾,正月初一清晨,焚一炷避瘟。


熊立品在《治疫全書》中提出瘟疫流行時節“四不要”原則,即“瘟疫盛行,遞相傳染之際 ……毋近病人床榻,染其穢汙;毋憑死者屍棺,觸其惡;毋食病家時菜,毋拾死人衣物。”劉奎的《松峰說疫》記載了用屠蘇酒方、麻豆投井方、蒼朮、貫眾、赤小豆等進行飲用水的消毒。書中還載有避瘟方 65 方,使用方法有內服、納鼻、取嚏等不同 ,其中不少預防疫病的方劑為其自創,對現代傳染病的預防這些方劑仍有非常好的借鑑意義。


在與天花的鬥爭中,人們發明發展完善了種痘術。《本草綱目》中引用明初談倫的“談野翁方”用白水牛蝨預防天花, 則反映了近乎牛痘接種的預防法。雍正五年俞天池所著的《痘科金鏡賦集解》中所云:“聞種痘法起於明朝隆慶年間(1567 —1572 年)寧國府太平縣 ……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按俞氏之說,我國的人痘接種術最遲在 16 世紀或更早一些時候就已經被寧國府太平縣的醫人發明,並逐漸將人痘術傳播至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