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台山、承德和沈阳的皇家寺院除外八庙外,你知道几个?

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是一个各民族文化集聚的中心。自元代开始,藏 传佛教进入北京,至今屹立在北京西城的妙应白塔是八思巴的弟子阿尼哥建造,是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内地的一座丰碑。元代在北京建造有圣寿万安寺、大天寿万宁 寺、大护国仁王寺、大崇恩福元寺、大承华普庆寺、大天源延圣寺、大觉海寺、大 寿元忠国寺等藏传佛教寺院10余座。此外,“西及成都,南至杭州”,都有“西藏 化的佛殿佛像”

承德是北京和蒙古之间的一个藏传佛教中心,承德的外八庙是清王朝在解决我国北京、西北部边疆和西藏问题的历史过程中应运而建的。据记载,当时我国漠 南、漠北、青海、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东以南广大地区)的蒙古族、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和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以及台湾的高山族等边远地区的兄 弟民族上层人物,都曾来避暑山庄朝觐议事。在外八庙中,规模和影响较大,而建 筑形式直接与西藏建筑有直接关系的寺庙有3座,分别为普陀宗乘庙、须弥福寿庙和 普宁寺,是分别仿西藏的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和桑耶寺而建筑的藏传佛教寺院建 筑。

普陀宗乘庙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承德外八庙中建筑规模最大的一 座寺院,寺庙的名称普陀是梵文“potala”之音译,与藏语“布达拉”同源,其意 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建筑形式是仿照西藏布达拉宫的形制建造的。

须弥福寿庙是外八庙中建造时间最晚的一座寺庙,既保持了扎什伦布寺的原有风格,又使汉藏两式 建筑相映生辉,融于一体。

普宁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汉地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 格局,还有象征“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的众多建筑物,是 藏传佛教曼陀罗思想在建筑中的表达。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据历史记载,早在东汉年 间,五台山有僧人在建寺弘法。藏族人对五台山的认知要追溯到吐蕃王朝时期, 《新唐书》和《旧唐书》中记载有吐蕃遣使求《五台山图》一事。

.汉系佛教寺院与藏传佛教寺院在五台山并存,故有黄庙和青庙之分,黄庙就是 指藏传佛教寺院,据统计清雍正时期,五台山的藏传佛教寺院就有26座,僧人千余 之多。藏传佛教上层人士进京者,均来五台朝圣布道,如萨迦派的昆泽思巴、释 迦益西、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等高僧大德都曾留足于五台山, 因此,五台山也就成为藏传佛教信徒朝圣的圣地,至今如此。

沈阳

清初时期,由于蒙古各部笃信藏传佛教,为了巩固其政权,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对藏传佛教很推崇,在修建沈阳故宫时被直观地固化在不同的建筑上。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之后,继承了努尔哈赤推崇藏传佛教的政策,随着后金势力 的不断壮大,对藏传佛教的需要更为强烈,使之比努尔哈赤时代有了更大的发展。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藏传佛教非常推崇,在修建沈阳故宫时,建了四座藏传佛教塔 寺建筑,护国法轮寺就是其中的一个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