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立春知多少(一)

傳說中的起源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山村,那裡民風淳樸,人與人之間互通往來,好不快活。但是好景不長,有一年剛過春節,村裡的人們都準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突然一場瘟疫肆虐。一夜之間,全村老少都感染了瘟疫。各個四肢乏力,頭重腳輕,連青壯年也不能倖免,更奇怪的是,全村沒一個人知道是怎麼回事。(有點像當下的疫情,可見瘟疫自古有之,只是稱名不同,人類與瘟疫之戰從未停息啊!)

一天後,一個道士路過此村,看到村子裡異常冷清,整個村子都聽不到一聲狗吠。甚是納悶:這村子裡的人呢?他繼續往前走,看到了一箇中年人,一問才知全村的人都得了瘟疫。於是,道士便來到村頭的一棵古樹下,席地而坐,面向南方,單掌閤眼,口中唸唸有詞。不一會兒,道士忽的站起來,飛快地跑回自己的觀院,不一會兒又飛快地跑到了村莊,只是這時,他的肩上多了一個麻袋。他又在鄰家找來了一隻蘆花雞,拔下最長的幾根雞毛,放在地上。長舒一口氣,道:“此場瘟疫乃地氣不通所致,現在好了,等地氣通時,讓鄉親們一人咬一口我這麻袋裡的蘿蔔,便可痊癒。”

不一會兒,中年人看到地上的雞毛飄動了起來,“地氣通了,你叫鄉親們來吧”道士說道。於是,這個村子裡的人們在咬了蘿蔔之後,都痊癒了。

從此,這個村子裡的人,每逢立春,家家戶戶就會在立春這天吃幾片蘿蔔以祈求平安,為了紀念道士的救命之恩,立春咬蘿蔔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俗稱“咬春”。後來,當地的縣官每年還會帶人去土地裡挖一個坑,然後把幾片羽毛、雞毛放在坑裡,等坑裡的羽毛和雞毛從坑裡飄上來的時候,人們就知道立春到了,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今年風調雨順、平平安安!


帶有人味和情味的立春

好了,故事講完了,是真是假咱們姑且不論,但是從中我們確實能窺探到立春習俗的起源。雖說現代的立春是從氣象學上來劃分的,但是在人們的心裡,與氣象學的理論知識相比,我們更關心的是帶有濃濃人味和情味的立春。在自然界,在人們心中,春是希望,是生長,是耕耘和播種,是……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就是新歲開啟,辭舊迎新,萬物復甦,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樣子。立春一到,就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人們開始進入草長鶯飛、萬物生長的春季。


對立春的重視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歷朝歷代對立春非常重視,可以追溯到秦漢以前,當時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等慶典都會安排在立春前後幾日。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


衣物的增減

立春後陽氣開始上升,日照增加,白天漸長,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生長的季節,萬物至此漸次復甦,天氣開始逐漸回暖。但此時褪下冬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對於咱們地大物博的祖國來說,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南方,嶺南早春的氣息已撲面而來;而在北方,萬物仍蕭索,有的地方還在下雪。所以啊,立春,更多隻能說是春天的前奏,並沒進入春天。那啥時候是正經八百的春天呢?那就等到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至10℃以上的始日作為劃分為春季開始。到那時你再脫下你厚重的羽絨服和棉褲,換上比較輕薄的春裝就可以了。


立春三候

我們偉大的祖先還將立春節氣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節氣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這種種跡象都預示著春天要來了……


好了,關於立春,我們先介紹第一部分,下一篇將為大家帶來立春的飲食和各地風俗,以及文人墨客眼中的立春。你們家鄉都有哪些習俗呢?你又知曉哪些有關立春的詩詞呢?歡迎評論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