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敦群培:藏族现代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有着不为人知的坎坷一生



说起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想来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一座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佛寺建筑。而这座佛寺建筑之所以著名,不仅因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更因为有一位高僧曾在这里学习并生活过。

这位高僧便是藏族现代文化史上最具传奇性的代表人物——根敦群培(1903年—1951年)。

根敦群培的传奇性,不只表现在他那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上,更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上。他是一位具有高超学术水平和前瞻性学术视野的僧人,是推动西藏现代文化发展的领军人物。

作为西藏近现代史上的启蒙思想家,根敦群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从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来看,根敦群培的诗歌可以从思想性、艺术性和前瞻性这样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根敦群培超前的思想性

根敦群培于1903年出生于安多地区热贡秀朋谢村(今青海省同仁县雄陇西村)。热贡地区历来有着“艺术之乡”的美誉,根敦群培更是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他的父亲阿勒合杰布和母亲万玛吉,都信奉宁玛派。

由于根敦群培的父亲是当地的学者,所以他生长的家庭环境里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氛围,而父母也对他进行了悉心栽培。

四岁那年,年幼的根敦群培便能读写藏文,而且对于所学的藏文书目能做到过目不忘,经父亲和老师讲解之后,就能够心领神会;到了九岁的时候,根敦群培不仅掌握了藏语文法,还学习了绘画以及诗文创作;十三岁时开始创作诗歌,尤其著名的一首诗作是名为《贡桑柯落》的回文诗;十四岁时,根敦群培跟从卡加德东活佛学习佛学,因年幼聪颖、过目成诵,得到卡加德东活佛的赏识,被送到扎西契寺修习因明学。

三年后,根敦群培来到拉卜楞寺闻思学院学释量论、因理论等佛教因明著作。天资聪颖,再加上勤奋学习,根敦群培在人才济济的拉卜楞寺很快就脱颖而出。可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二十四岁的根敦群培,独自踏上前往西藏的行程,并于次年来到哲蚌寺果芒扎仓,正式拜格西喜饶嘉措为师,跟随喜饶嘉措学习佛教经典达七年之久。



20世纪前期,印度的一些佛教学者开始频频来到西藏进行文化交流,这为根敦群培进一步吸收国外的文化资源提供了便捷条件。1934年印度学者惹呼拉·桑格日特雅那班智达来到西藏,与根敦群培相识之后,两人结伴同往印度。根敦群培在印度、尼泊尔、锡金、斯里兰卡等南亚诸国游学了近十二年。在游学期间,根敦群培历尽千辛万苦,徒步去各国考察,进行学术交流,并且还撰写了许多与当地文化有关的论著。待1945年返回西藏时,他已经学会了汉语以及英语、梵文、僧伽罗语、印地语、巴利语等多种语言。


这种在各国游学的独特经历,使得根敦群培的思想极为开通。在诗作中,根敦群培不时地流露出对于先进科学文明的向往,并表达出对于保守落后思想的批判。


在根敦群培的诗作中,还表现了近代科学技术给西藏社会带来的各种正面影响。根敦群培以诗歌的形式告诉人们: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才能够给广大民众带来好的生活。

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当时的民智,促使人们冲破了思想的禁锢。因而,根敦群培被誉为“西藏近代社会的启蒙主义者”。


(二)根敦群培的诗歌呈现出别样的艺术性


根敦群培自幼生活在学术氛围浓厚,并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之中。他不仅热爱艺术创作,而且颇具文学天赋。此外,他在绘画艺术方面也具有相当的造诣。根敦群培在拉萨学习的时候,只要一有空闲,就进行绘画艺术创作。他的画作得到了民众的赞赏并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在短暂的一生中,根敦群培创作了丰富的文学作品,但遗憾的是,留存至今的作品其数量却极为有限。但是,通过这有限的诗文作品,我们依然能够窥见根敦群培诗歌中那别样的艺术色彩。这种艺术性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强烈的讽刺色彩、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首先,强烈的讽刺色彩,这是根敦群培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于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不满。他在诗中写道:“有势之时,在跟前恭敬趋奉;失势之时,自远处指划讥毁。”简短的语言,讥讽了当时社会上的世态炎凉;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当时一些人的鄙陋嘴脸。

由于根敦群培本人就曾有过这样的遭遇,因而,他在诗歌创作中,既揭露了丑恶现象,但也更多地融入了创作者个人的情感与情绪。


其次,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彰显出根敦群培独特的人生信念。根敦群培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树立起一个独特的信念:人,一定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一定要具有怀疑精神。可正是这样的信念,才让他处处碰壁。所以,根敦群培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不满,也展现出他敢于质疑的可贵精神。

比如,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我已背井离乡,

却还有几个口燥唇干的故交,

说什么我本性自大骄傲,

是被护法神乃穷赤烈杰布所逐放。”

当年,根敦群培曾与一些僧人辩经。他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自己对于佛学的独特理解而驳倒了众人,这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由此,根敦群培也踏上了自我放逐之路,——前往拉萨继续探究,以扩展自己的知识边界。


再次,丰富瑰丽的想象世界,是根敦群培勾画出的另类场景。在根敦群培的诗歌作品尤其是偈颂作品中,大多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以及各种比喻,洋溢着奇幻的魅力。

比如说,根敦群培把那些道貌岸然、贪婪成性的人,比喻为“贪财老渔妇”。而他在“厌闻喧嚣嘈杂的声音”之后,开始向往一个真正清净无忧的美好世界。这样的写作手法,唤起了人们内心对未来的希望。

但是,根敦群培的诗歌从不以华丽的辞藻而取胜,而是以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来展现他那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三)根敦群培的文学作品,具备相当的前瞻性

身处新旧时代交替阶段的根敦群培,自觉担负起开启民智的时代重任。他具备丰厚的学识,并且曾游历过多个国家,因此,他比当时的僧人更加具有前瞻性


根敦群培的这种前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诗歌作品中,根敦群培对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表达出愤激不满的情绪,同时,也对普通民众进行了一番开导。

“一切包藏腹中,自认为深沉,

心中怀疑一切,自作聪明留神.

总把一切陈规当成神俗,

更把新生一切看作妖术。

新奇事物全被认作恶兆,

这些便是我辈传统老套。

对于大家有益的新技术,

和那贻害众人的凶灾异,

二者犹如锋利的双刃剑,

总是相互伴随而出现的。”

根敦群培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出自己反对保守、提倡改革的良苦用心。无疑地,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所以他热切地盼望普通民众能够早日摆脱守旧的观念,勇敢地迎接新生事物。


第二,根敦群培不仅是一位诗人、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他具备如火的慧眼,以及叛逆的精神。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指出:只有人,才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他倡导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并引导人们学会怀疑、善于怀疑,以独立思考破除盲目崇拜。

在拉卜楞寺学习时,根敦群培由于坚持自己的理念而遭到排斥;来到拉萨学习后,他又因为自己卓尔不群的见解而被旧时代的上层僧侣所痛恨。他的这一生,便是不断挑战权威的一生,便是解放个人思想的一生。


第三,根敦群培对旧时代那一套繁文缛节充满了鄙视,他在诗歌中不时地流露出一个人人平等的时代即将来临。这种思想观念,建立在他的人本理念基础之上。他还指出,人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如此才能把握发展的先机。这种在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观点,即便放到现代社会也不过时。可见,根敦群培的思想在当时是何等超前。

也正是这种前瞻性,使他不容于当时的主流社会,因而在极为坎坷的境遇中勉强过活。


自幼聪慧过人且有着非同一般求知欲的根敦群培,从不肯拜倒在“权威”膝下,他以勇于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可贵精神,成为藏族现代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同时,他也因为这卓尔不群的性格以及超前大胆的理念,在不为人知的坎坷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虽然,他因病去世时才年仅四十九岁,但他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


作为一位在南亚学习、生活了十二年的游学僧人,更敦群培对藏印文化充满了热爱,并且具有诸多精僻的见解。他的诗歌作品不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说,都堪称那个时代的异数,而他在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则展现出他高超的学术水平,以及带有前瞻性的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