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城洮南雙塔:與乾隆有關,為北滿十六景之一

提起吉林白城,你可能馬上就能說出向海、莫莫格、嫩江灣等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在廣袤無垠的松嫩大平原上,3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遼金泰州古城,曾經興盛一時。今天要說的洮南雙塔,就坐落在洮兒河北岸,德順蒙古族鄉雙塔村。

九曲迴腸的洮兒河水滋養著大沁塔拉草原,水草豐美,畜牧興旺。傳說這裡曾經土龍作亂,青煙滾滾,黑沙漫天,土龍一旦入洮兒河水,這裡就會又出現一個真命天子。俗話說國無二主,一旦開始爭奪皇位,遭殃的是黎民百姓。為鎮壓土龍,皇上建起這兩座塔,伏妖降魔,保佑一方平安。

鳴謝新浪博友:苦行僧遊記

今天看來,古塔這種建築物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比較常見,作為一個地方的地理標誌,應該說數以千計。但在吉林省來說,則比較稀罕。洮南雙塔更是松嫩平原上現存為數不多的古建築之一。

這幅照片攝於1925年前後,這時的雙塔已經開始走向破敗。

歷史從不會因一個傳說而改變它的真實面目。還原洮南雙塔的歷史,其實與清朝的明星皇帝乾隆有關。簡單通俗點說就是清朝時期,蒙古族信仰葛根活佛,乾隆年間,葛根二世的父親修建蓮花圖廟,住持為羅卜僧卻德而和阿旺散佈丹兩大喇嘛。乾隆十三年(1748年)詔賜該廟為“梵通寺”。後葛根二世阿旺巴雅日彭另擇新廟址,也就是雙塔現址,令兩位住持喇嘛負責建新廟,此廟更舊名為蓮花圖廟,兩喇嘛圓寂後,在廟門前建雙塔。東塔葬羅卜僧卻德而,西塔葬阿旺散佈丹,名為“保安塔”,後人稱雙塔子。塔後有廟,民國時尚有喇嘛及廟宇,解放後和文革時期廟無存。

這張照片與上一張是同為民國時期拍攝的,黑白照片更讓當時的雙塔增添了一縷滄桑。

這是日本人拍攝的北滿十六景圖片,印成了明信片。這說明洮南雙塔在民國很有名,同時也是日本侵華罪證。

在民國和偽滿時期的形形色色的明信片、畫報和書籍上,洮南雙塔是地標一般的存在,多有收錄。

塔高12米,兩塔距離約20米,皆為清磚構建,塔基方型底座,有4層塔階,下部四周有大型浮雕磚。

塔基須彌座是由佛座(蓮花座)演化而來;向上數層金剛圈,像是佛像盤屈的下身;塔身豐肩收腰,酷似佛的身影;塔剎上端的華蓋及塔頂為佛面的象徵。白色基調和獅子須彌座寓意毗盧遮那佛(俗稱大日如來,即釋迦牟尼佛),塔身上的“眼光門”表示佛的目光由此注視著芸芸眾生,十三層相輪代表佛祖修成正果的十三個階段,金光閃耀的塔頂更顯示了佛的智慧和光明。

1981年被列為吉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的雙塔,經過了修繕,應該說煥然一新,而且還上了顏色。總有一種感覺,現代感強了,但穿越兩百多年曆史時空的厚重感和滄桑感卻沒了,少了歷史的底蘊。古建築修復應該修舊如舊,如果新鮮光亮,那也就失去了那種古韻。當然,這點小感慨,也是一家之言罷了。

看著這兩幅對比圖,還是更覺得上圖有一種古樸、深沉、厚重之美。

還是喜歡之前的獅子,活潑雄健,去雕飾,崇自然。

洮南雙塔,聲名遠播,本是因寺而建,但若談到蓮花圖廟,知者卻寥寥,甚至不知還有寺廟存在過。

對於當地洮南人來說,雙塔就是一束從小到大的熟悉記憶。對於飄泊在外的當地人來說,雙塔就是一抹鄉愁。對於外地的參觀者,雙塔則是一則文化符號。

圖片除註明外,來源於網絡,向拍攝者致敬。


更多吉林旅遊文化,請關注“行攝吉林”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