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闻韶“竹筒鼓”:舜帝南巡的韶乐天籁

仁化闻韶 “竹筒鼓”简介

温飞宇


图为流传在仁化县闻韶镇的竹筒鼓

在仁化县闻韶镇,至今流传一种“竹筒鼓”舞蹈,据该传人黎丙秀介绍,在她5岁时,就跟着奶奶学跳“竹筒鼓”舞蹈。她奶奶说,流传在闻韶一带的“竹筒鼓”舞蹈,又被称之为“游鼓舞”。

图为竹筒鼓传承人黎丙秀(左)与广东戏剧舞蹈职业学院老师卢宇迪一起合影


据传“竹筒鼓”(游鼓)为舜帝南巡时留下的竹制乐器,距今已经有4800多年的历史了。舜帝南巡岭南,登粤北韶石山(丹霞山)奏《韶乐》,在返京过五度(今闻韶镇)时,等上高峰山奏《韶乐》,且能闻听到韶石山上的《韶乐》回音,故得名“闻韶”地名,沿用至今。舜帝南巡时,他的爱妃清凤娘娘在闻韶高峰山下染病不起,巫师就用竹制的“竹筒鼓”跳起了降魔辟邪的舞蹈,以此来保佑清凤娘娘早日凤体康复。巫师跳舞之时,舜帝的宫廷乐队就配以吉祥的打击乐《满堂红》来附和。所以,现今在闻韶流传的打击乐也被称之为“韶乐”。舜帝妃子病逝闻韶后,她的泪滴在高峰山的竹林,成了岭南地区唯一的不可移植的斑竹。梁武帝时期,武帝为舜帝南巡感动,亲下皇诏书为清凤娘娘建立祭祀庙宇,到唐朝,武则天又再次下诏重修清凤娘娘庙宇,并将命名为“皇封庙”,也就保留至今的全国唯一的“双龙拱圣”的以纪念舜帝妃子而建的庙宇。从那以后,每个朝代的民间歌者、舞者都会将“竹筒鼓”舞蹈用来祭祀庆典,一直流传至今长盛不衰……

制作竹筒鼓的材料,由生长多年的老毛竹、蛇皮、丝绸布、竹片组成。竹筒鼓制作开始用开水高温煮一个多小时,晒干涂上光油防虫防蛀。竹筒鼓长:62厘米,直径:9厘米,竹片:19厘米,整个竹筒空心,一边开口,一边用优质蛇皮封住,竹筒鼓音色浑厚有力,敲击竹筒蛇皮,声音从开口部位发声,演奏低音与强音敲击下方的蛇皮部位响声,演奏弱音用竹片敲打竹筒的中间部位发出响声,竹筒鼓的两边系上红、黄多色布象征一种吉祥之意 。

图为竹筒鼓传承人黎丙秀(右)和舞伴在交流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