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道德經》,為天下祈福之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ao四聲)。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這種東西可以表述出來,但表述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名”也可以說出來,但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名”。我們可以稱它為“無”,因為它是天地的本始;也可稱它為“有”,因為它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因此從慾望消解的角度能夠揣摩出它的奧妙,從功利性的角度可以探尋它的蹤跡,這二者實際上出於同一源頭,而名稱不同,他們都是很玄秘的,他們玄秘至深,這正是宇宙間一切奧妙的源頭。

感想淺談:

一.一個成語

“無中生有”這一成語即出於此,只是含義變了。

二.什麼是道

老子著重強調了“道”是高深的,重在感知,不能較真地一味去找到或看到它,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是凌駕於宇宙中的一種自然之力,即“常無”。但可以利用一些方法探尋它的蹤跡,即“常有”,通俗的講,即利用人的主觀能動性,用實驗科學的方法,如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方法,用實踐為基礎的手段去認知世界。

三.應該“有欲”還是“無慾”

老子並沒有絕對偏向“有欲”或“無慾”的哪一方

可惜後世太注重“常無”的感知這一層面,而大大忽視了用實驗科學的方法去認知世界了,這也就是近代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的原因。自由學者王東嶽

就談到由於中國古代是典型的東亞農業文明,農業的發展導致激增的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資源之間產生了矛盾,這就使得先秦乃至之後的先賢們,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處理人倫問題和社會問題這個角度上,從而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都是在研究此類問題,忽視了自然科學的研究和發展,即一種“重德“文化。這是一種有缺失的、不全面的、畸形的文化。




相反,只是一味注重科學、科技的發展也是沒有前途的。用已故著名國學大師曾仕強的話說就是科技是把雙刃劍,發展的同時給人類也帶來了很多災難。比如塑料,生產出來但沒有辦法消解,這是不全面的科學。應發展全面的科學和科技。因此有觀點說西方學者視老子才是科技的鼻祖,好好研究老子,才能找到人類和科技正確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