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人你知道“九达天衢”牌坊的故事和传说吗?快来看看

明成祖(朱棣)夺得帝位之后,定都北京,并疏浚大运河以利南粮北运。并于德州城西北设置“递运所”以备陆运。这时,德州已有 “神京门户”之称,又是南北九省的运粮要道,因此又有“九达天衢”之美称。

在旧州城聚秀门(俗称大西门)外古驿道上(今米市街)有一座骑道牌坊名为“九达天衢”坊。九达天衢坊4柱3孔,南北向,为木石结构。牌坊上部为木斗拱,挑檐,黄琉璃瓦盖顶;南北向4条青石基础,4根木质圆柱插入基石,两侧各有两根斜柱支撑。基石上雕有石蛤蟆8只,均为伏卧状。牌坊中间门楣上横书“九达天衢”4字,相传为明嘉靖年间太子太师严嵩所书。1899-1901年(清光绪年间)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重修,“九达天衢”4字由朱启钤重写,朱启钤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代总理。此坊毁于德州解放前。

支撑牌坊的八根扒柱底石上有七根都雕着一只栩栩如生的石蛤蟆(青蛙),其状有的昂首伏腰,有的目睁口张,有的翘头远望,有的支爪若跳,形态各异,活灵活现。多少年来凡路经牌坊的行人,都伸手摸一摸那石蛤蟆,特别是来牌坊玩耍的孩子们,人人争骑石蛤蟆,石蛤蟆个个被摸得油光滑亮,细腻无比。使人感到遗憾的是,牌坊东南角那根扒柱的底石,只有蛤蟆趴过的痕迹,而没有石蛤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中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传说。

相传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牌坊时,领班石工匠师把他的八个弟子叫到面前说:“你们跟我学徒多年,如今,我已老朽,这八块夹柱石料,各领一块,每人要在石顶雕一蛤蟆,不必划一,各显其能吧,这也是为师对你们技艺的最后一次考核。”于是师兄弟八人各抱一块石料,绞尽脑汁,琢磨设计,暗下工夫,各不相让。精工细雕的八只蛤 蟆,有的昂首伏腰,有的目睁口张,有的翘头远望,有的支爪若跳 有的鼓腮胀肚……只只栩栩如生、状貌逼真,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一年年,一代代,几百年过去了。由于年深日久,风霜雨露, 日精月华,那八只石蛤蟆渐渐化为灵物,逢到夜深人静,鸡不叫狗不咬之时,石蛤蟆便争先恐后,敏捷跳跃到古运河去嬉戏饮水,时辰 到,便急速地跳上河岸,返回古牌坊石座上,恢复石质常态。

这天机,被一个南方人所识破,他决心盗宝。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半,石蛤蟆跳下了石座,连蹦带跳奔向古运河去,这个暗中窥视的南方人,忙掏出身藏的画有符咒的绸巾, 急步跑到牌坊跟前,将符咒绸巾铺在了东南角那块柱石底部。时辰到,那八只石蛤蟆快速地跳跃着回来了,各只按自己的位置趴在了石座上。那蛮人向前一个箭步,双手将那方绸巾四角一兜,背起绸巾撒腿就跑,跑出一百步之遥。再看绸巾中,果然是一只光彩夺目的金蛤蟆,此人高兴至极,急速离德远遁。

从此,九达天衢牌坊下,扒柱底石上那八只石蛤蟆,少了一只。然而这七只再也不去古运河饮水,永远趴在牌坊石座上,昂首伏腰,目睁口张,仿佛鼓舌鸣噪,唤回它那亲密伙伴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