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DISC性格測試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懂,比愛更重要

一個人的成功,85%靠為人處世;一個人的為人處世,85%要看人際敏感度。

學習DISC,瞭解四種不同的性格特徵,能幫助我們升級自我認識,提升人際關係敏感度。

12月底我參加了李海峰DISC訓練營的學習,該訓練營課程設置非常合理,分為輕度學習、中度學習以及重度學習三種不同的學習方式,以適合不同的學習人群。

在課程的內容上,不僅有基礎知識學習課程,還邀請了大咖分享,並且設置了社群互動活動,以更好將知識學以致用。

本次訓練營,我學習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通過學習DISC,以及進行DISC性格測評,更好地瞭解了自己的性格特點,在未來也能更多地去了解他人以哪種特點居多,就可以更容易地去選擇最合適的方式與自己、與他人溝通,解決問題。

“凡事必有四種解決方案。”——李海峰

以下,我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講述本次的學習心得:

一、初識DISC,瞭解三個前提假設

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給自己或他人貼標籤。

比如說,D君太強勢了,總是習慣於命令別人,目標感也太強了。I君總是喜歡各種交際,一講話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特別嘮叨,而且很情緒化。S君則話太少,喜歡預測事件,毫無主見,只知道一味地跟隨別人。C君做事太慢了,喜歡各種分析,卻磨磨唧唧不去做,一看就很懶,也不積極。。。

諸如此類的抱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經常發生,也因此,讓我們在處理問題上習慣於先入為主,不夠客觀、公正。

而實際上,以上4種人,只是4種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存在對錯之分。

當我們學習了DISC,知道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D-I-S-C的特徵時,就會發現,面對不同性格的人,我們可以通過判斷,來了解到要怎麼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以及更好的溝通。

那麼,DISC性格特徵的三個前提是什麼呢?

(1)每個人身上都有D-I-S-C,只是比例不同

第一次看到DISC時,我想了很久,在思考自己是以哪個性格特點為主,最後發現在我身上,可能D-I-S-C的比例都差不多,主要是看在何種情境之下。

而在我的某位好友身上,他可能C佔的比例會更大一些。根據我的觀察和了解,在其他三個特點方面,他的表現並不那麼明顯,但在對於某些事情上,可能會有一些反應。

通常我們習慣於用內向或者外向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在初步瞭解了DISC之後,我覺得這樣的判斷會比較片面。因為內向或外向,它是一個形容詞,面對不同的人或事,我們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DISC,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2)DISC是四種不同的行為風格,不是優點或缺點,是特點

聽了任博老師的課程,按照冰山模型來劃分,在冰山以上的是行為心理學,冰山以下的隱形部分是認知心理學,DISC則是通過分析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來了解他的內心轉折

在DISC中,沒有優點或缺點,它們都是不同的特點。

一個人在工作中吹毛求疵,追求完美,可能會被說成是缺點,但也是邏輯清晰、思維縝密的結果。而這些,都只是他的特點,對於不同的人而言,可能喜歡,也可能不喜歡這一特點。

對於我們來說,瞭解到這一方面的知識後,能夠更加公正、客觀地去看待一個人一件事,以幫助自己更好地思辨問題。

(3)DISC是可以調整和改變的

在不同的環境下,或處理不同的問題時,我們所表現出來的D-I-S-C都不一樣。

假設一名企業的中層管理者,在面對下屬時,他會更多表現出來D,這時他是支配型。作為一名管理者,需要以目標為導向,並且隨時掌握團隊的情況,所以他會更在意結果。

在與合作方溝通項目時,他更多會表現出來I。因為與他人溝通,需要積極互動,關注對方的感受,同時也需要被對方認可,才能更好的推進項目。

而在面對老闆時,他的C會更多。在老闆面前,他得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以將事情做好為目標。這時的他更需要謹慎仔細、善於分析,用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那在面對朋友或家人時,他更多的可能是S。在熟悉的人面前,他們需要有一致的步調,並且懂得支持對方,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

因此,一個人身上的D-I-S-C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這個比例可能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也可能會隨著心智的成熟而發生改變。這也是一個人的性格可能從內向變成外向,或是外向變得內向的原因。

綜上,瞭解了DISC的三個前提假設,更能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和他人。

從愛貼標籤,到撕下標籤客觀看待問題,我們都可以更懂自己、懂他人。

二、DISC與時間管理

我一直在學習時間管理,並不斷在踐行,爭取將自己的時間效率利用到最大化。

儘管如此,我依然感覺到很多事情忙不過來,經過反思,我意識到,自己想要的太多,很多東西一起學,反而什麼都學不好。於是不斷地告訴自己,學習技能,也要像整理家中物件一樣,要學會斷舍離,好的東西一樣一樣地學習,欲速則不達,貪多則嚼不爛

聽了鄒小強老師分享的《當時間管理遇到DISC》,我終於明白自己為何會出現以上情況,也理解了時間管理、目標管理的方法應當因人而異,因為,不同的性格特徵,適合不同的自我管理方式。

我是D特質比較明顯的人,I特質次之,這兩個特質的優點是目標感很強、不會被問題困住,可以找到各種資源解決問題。而缺點是想要的目標太多,注意力分散。

的確,和其他D特質人群一樣,我想要的也很多,在每次制定年度計劃時,會計劃太多,覺得很多東西都有用,什麼都想去學。在開始階段都會去做,慢慢地因為事情太多則堅持不下去了。也正因此,經常出現注意力分散的現象,不能很好地專注行動,生怕撿了西瓜丟了香蕉。

每天只有24小時,除去上班睡覺的16小時,剩下的可自由支配時間一共只有8小時,外加吃飯社交,真正能利用起來的時間並不多。但因為目標設置得太多,最終導致自己有心無力。

通過學習這節課,我瞭解到適合D特質的人的學習理念是: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適合I特質的時間管理理念是:要事第一。我可以將猴子法則(適當授權,團隊協作)與三隻青蛙方法(早晨先把重要及困難的事情做完,那麼這一天就沒有事情能難倒自己了)

結合起來,以便更好地管理時間。

在開始之前,應當先確定方向,適當取捨,等學會了第一件事,才開始第二件事,這種方式更適合自己。最近,我也在思考並調整學習思路,通過小強老師的分享,原來最適合我的工具是白板或思維導圖,也就是要在白板或紙上將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三個目標,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寫下來,並且與團隊成員一起計劃如何行事。適當授權,發揮出團隊的力量,更能提升時間管理效率。

在講完自己的故事後,同時也分享下其他兩個特質適合的時間管理方法:

C特質:列清單,分優先級,適合依靠系統做事而不是憑感覺,可使用的工具是滴答清單,能夠一目瞭然地將待辦事項顯示在一起。

S特質:該特質的優點是善於積累,缺點是不善於拒絕,容易太忙。在這種情況下,有節奏地完成工作,工作—休息—工作—休息,所以適合用番茄工作法來做事。

該圖片來源於同學悅大喵在喜馬拉雅APP的分享

每個人都有DISC,只是強度不同。沒有是非性,只有適應性。學習DISC,讓我們學會對待事情不找藉口,對待他人更加理解。懂,比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