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配件厂商「复活」了夭折的 AirPower

创新的征途上,挫折和失败是家常便饭。那些嘲笑暂时碰壁的探索者的人,非蠢即坏。

但如果在尚无把握时便「夸下海口」,到头来又不能兑现承诺,那就怨不得吃瓜群众们的调侃和揶揄了。

苹果的 AirPower 就是个生动的例子。

与 iPhone X 同台亮相于 2017 年秋天,这块不走寻常路的无线充电板原本应在之后一年内上市发售。然而在跳票和各路小道消息的交缠之下,经历漫长等待的果粉们,最终却在 2019 年 3 月等来了官方的「死刑宣判」:苹果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 Dan Riccio 在一份邮件声明中表示:虽然几经努力,但 AirPower 仍无法达到苹果硬件的高标准,因此不得不取消这一项目。

事先公之于众的产品最终被砍,这在苹果的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尴尬局面。

然而第三方的后来者们却不肯就此作罢。

这不,专注于无线充电配件的荷兰公司 ZENS 就推出了一款神似 AirPower 的无线充电板,号称「全球首款、仅此一家」。

针织面料款要价 140 欧元(约合人民币 1065 元),并不便宜;而内部构造一目了然的玻璃面板款则再贵 40 欧元,方便你向朋友们炫耀它内部纵横交错的 16 个充电线圈。

没错,正是这 16 个金灿灿的充电线圈,让我又想起了已经「作古」的 AirPower。

如果你看过网上流传的有关 AirPower 专利的图片就知道,ZENS 这款名叫 Liberty 的无线充电板在结构上与 AirPower 何其相似。之所以要塞进这么多线圈,一是为了支持多部设备同时充电,二是不再需要「精确对位」,设备随手往上一扔,无论放在哪个位置都能顺利充电。

「支持多部设备同时充电」并不稀奇,大不了就把多个线圈并列起来,「一个萝卜一个坑」,只不过放置设备的时候做不到「随心所欲」;而「随心所欲」恰恰是最难实现的环节:为了保证设备无论放在哪个位置都能充上电,充电板里必须密布线圈、不留空隙。另外,充电板还要根据设备摆放的实际位置,调用合适的线圈为其充电,而不是所有线圈「火力全开」,徒增功耗。

其实自打越来越多苹果设备支持无线充电以来,第三方推出的多功能无线充电板可谓是层出不穷。但这些产品大多还停留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阶段,无法与 AirPower 理想中的操作体验相提并论,更不可能像 AirPower 那样实现设备间充电状态的实时互通。

而这些第三方产品与 AirPower 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它们都无法直接支持 Apple Watch 的无线充电。无线充电联盟市场发展副总裁 John Perzow 就曾表示,Apple Watch 的无线充电虽然基于 Qi 标准,但苹果通过软件限制使其仅能通过官方原装或认证的专用充电器来充电。

于是我们看到,第三方产品都必须给 Apple Watch 预留专用的充电位置。即便是拥有多达 16 个线圈的 Liberty,最多也只能同时给两部支持 Qi 标准的设备充电,想兼容 Apple Watch,就必须单独购买插在充电板 USB-A 接口上的专用配件。

然而,恰恰是对 Apple Watch 的兼容,成了压垮 AirPower 的其中一根稻草。为了让 iPhone、AirPods、Apple Watch 等设备都能顺利充电,AirPower 不仅需要同时支持标准的 Qi 无线充电协议和 Apple Watch 专用的「魔改」协议,还必须具备判断能力,根据放上充电板的设备类型自动调度对应的协议来工作。仅此一点,就让研发和制造难度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有消息称,AirPower 内部大大小小的线圈多达 20 个以上。然而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它的尺寸却比仅有 16 个线圈的 Liberty 还要轻薄紧凑,这也导致其在工作状态下的散热和电磁干扰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这不仅会影响充电效率,拖累被充电设备的性能表现,甚至还会阻碍充电板内部定制芯片的正常工作。

说了半天,AirPower 的夭折,还真怪不得别人。

我们无从得知苹果为 Apple Watch 设置专有充电协议的确切原因,但到了 AirPower 这里,它却成了自缚手脚的枷锁;

更重要的是,过去几年苹果在工业设计上对轻薄紧凑外观的执念已经对产品体验造成了无可忽视的影响,MacBook Pro 的蝶式键盘如此,「垃圾桶」Mac Pro 如此,AirPower 亦是如此。

好在从最新款的 Mac Pro 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身上,我们看到了改变的转机。

而另一份专利也显示,苹果似乎并未放弃对 AirPower 的研发。

在它起死回生之前,买块 Liberty 尝尝鲜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