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淺談蓋茨比愛情幻滅的三大因素及現實思考

《了不起的蓋茨比》建立在幻想的破滅上。正因這樣的幻想,世界才如此鮮豔。你無需理會真假,但求沾染那份魔術般地光彩就是了。—菲茨傑拉德

前言:

2013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再次被導演巴茲•魯赫曼搬上了熒幕。該片曾榮獲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等11個獎項。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蓋茨比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經典。

這部作品是從第三人尼克的視角展開的。影片主要講述了二十世紀20年代的美國,窮職員尼克機緣巧合之下闖入了大富豪蓋茨比的生活。尼克卻驚訝的發現在這紙醉金迷的虛幻生活背後,唯一牽絆男主蓋茨比的卻是河對岸的綠燈。這盞綠燈是蓋茨比的心中的夢,是他從窮困潦倒到腰纏萬貫逆襲歸來,繼續尋覓愛人黛西的夢。然而,蓋茨比的悲劇人生亦如他的一次次極盡奢派對會一樣,璀璨僅是一瞬,幻滅才是永恆。

這部作品無疑是從一種徹底絕望的視角敘述的。今天,我就從三個角度來分析一下男主蓋茨比的愛情一步步走向幻滅的因素:

蓋茨本身因素:蓋茨比愛的從來不是黛西,他愛的只不過是自己編制的夢。戀人黛西的因素:黛西愛的也從不是蓋茨比,她愛的只是她自己。社會因素:20世紀初的美國,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愛情失敗而導致悲劇人生的故事比比皆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我會分析蓋茨比的幻滅愛情帶給我們的三點現實思考與意義。

劇照

01、蓋茨比本身因素:蓋茨比愛的從來不是黛西,他愛的只不過是自己編制的夢。

為什麼說蓋茨比愛的根本不是黛西呢?

首先,讓我們一起把視線拉回到蓋茨比的少年時期;

那個時候“蓋茨比”其人還只是一個少年心中的夢想。蓋茨比的父母都是農民,而他最痛恨的就是貧窮,他對貧窮有一種近乎瘋狂的憎恨。還在少年時期的他,就為自己編織了一個上層社會的夢想。

這個夢想我們可以在他西卵村時的奢靡生活得到印證。是的,這裡的一切都是他夢想的一部分。出身上流社會,戰時獲得功勳章,畢業於牛津,擁有豪宅,水上飛機,開豪華派對,夜夜笙歌....

這個夢想裡當然也應該包括女人,蓋茨比相貌英俊,身邊不乏女人。可她卻認為黛西是“與眾不同的大家閨秀”。這也是他選擇黛西的原因:她家富麗無比的房子,她有著上流社會的教養,她的青春美貌,當然還有她的愛情。

由此可見,他並不是真的愛黛西。他對黛西的迷戀並不是年輕人純潔無瑕的初戀,黛西是蓋茨比所要追尋的夢想化身。在他看來,她身上集中了一切金錢和財富所能帶來的美好的東西。而這些都是他躋身上流社會的臺階。

其次,我們再把視線拉到五年前,蓋茨比初遇黛西;

儘管黛西社交不斷,但他仍舊全心全意愛著黛西,與其說愛黛西,不如說愛自己編織的一個夢。在編織這場夢的時候,蓋茨比把黛西也種了進去,因為黛西,蓋茨比的夢變得有血有肉起來。

然而,蓋茨比並不天真。他一直都知道要真正得到黛西,他必須要有錢。因此,他有意無意地向黛西隱瞞了自己的背景,讓黛西誤以為蓋茨比出自一個和自己門當戶對的家庭。

由此可見,蓋茨比一直以為,上流社會的愛情靠的是金錢,沒有錢的愛註定是不對等的。這是一段完全不對等,靠欺騙開始的感情。這樣的感情談何真愛呢?

最後,我們把視線收回到五年後,蓋茨比如同屌絲逆襲一般迴歸。

這個時候,蓋茨比沒有選擇直接去見黛西,而是夜夜笙歌,等著吸引黛西的到來。在蓋茨比的心中,他一直覺得金錢是得到黛西的籌碼。

當黛西提出私奔的時候,蓋茨比是拒絕的。

當尼克質問他是否能回到從前時,我們可以看到蓋茨比從來沒有考慮過黛西真正的生活,只是執著的想要回答五年前。甚至從未真正注意到湯姆和黛西還有一個女兒。

從這一幕幕回放我們都可以看出,他不願意私奔是因為他想得到的從來不是黛西這個人,而是裝點他夢想光明正大的花瓶。因而,他不關心自己是否第三者,也不關係黛西的生活,只想用金錢引誘她。這樣的蓋茨比懂愛嗎?不,他不懂。這樣一段夾雜金錢利益與人性的感情,怎麼可能是真愛呢?

結尾充滿幻滅感的主題曲也預示了這段愛情是如何的虛幻如泡影。真正的黛西遠不是蓋茨比五年來日思夜想的黛西,只不過是他不斷用自己的想象為心中的女神添加羽翼,最終編織成的夢罷了。

劇照

02、戀人黛西的因素:黛西愛的也從不是蓋茨比,她愛的只是她自己。

我們再來看蓋茨比的戀人黛西,黛西不愛湯姆,但也絕不愛蓋茨比,她愛的只有她自己。

首先,五年前,黛西初遇蓋茨比。十八歲的黛西是中部城市路易斯維爾最出風頭的姑娘,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她的垂青。她在被矇蔽下選擇和蓋茨比約會。

然而,在蓋茨比去海外的第二年秋天,她僅僅是失意了一些時日,就又興高采烈地開始了新一輪的社交。二月,她與新奧爾良的一個年輕人訂婚,六月,與芝加哥來的湯姆結婚,並且“痴迷地愛著她”。

我們來分析一下,如果黛西知道蓋茨比是一文不名的的窮小子,她還會去約會嗎?她還會“愛“上蓋茨比嗎?當然不會。從黛西快速的擇偶對象來看,這個出身上層社會,從小擁有錦衣玉食的姑娘,愛的是能給她安全感的一個保護殼—永遠奢靡的上流社會生活。這才是她擇偶的最大標準。

劇照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黛西再次與蓋茨比相逢,是什麼讓她決定奔向蓋茨比?

黛西嫁給湯姆·布坎南,從中部搬到紐約,住著豪宅,曾有過一段“短暫的相愛”,但湯姆的花花公子本性難改,很快就有了情婦。她如同一隻籠中金絲雀一般活著,生活空虛。

這個時候丈夫在外面有無數情婦,而她卻在努力掩蓋自己不幸的生活:扮演這一個上流社會貴婦的角色:總是美麗優雅,用自己獨具魅力的聲音和周圍的人談笑。

由此可見,即便如此不行,但黛西只是選擇了掩耳盜鈴,從沒想過離開丈夫湯姆。是因為她深愛湯姆嗎?當然不是,是因為她沒有任何退路,沒有離開這奢靡生活的勇氣。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黛西決定和蓋茨比私奔呢?

有這樣經典的一幕:當黛西與蓋茨比重逢之後,蓋茨比興高采烈地向黛西分享她的財富,向樓下的黛西一件又一件扔他的華服,就這樣一件件壓在黛西的身上。

是的,正是這些衣服壓垮了黛西,這些衣服像是給了黛西一份勇氣,讓她覺得也許離開湯姆也能有華麗的生活。當黛西倒在地上流下眼淚,到底是被蓋茨比的愛感動還是被眼前的奢華所感動呢?

劇照

最後,從黛西的一次次退縮可以看出,她愛的從來都只是自己。

故事中的黛西其實一直都是退縮的。

當湯姆逼問蓋茨比牛津大學的學歷和賣假酒的事情時,黛西一次次遏止湯姆,與其說不想讓蓋茨比覺得難堪,倒不如說是她自己難以面對。

這個時候的黛西第一次退縮了。黛西離開湯姆的決心就這樣輕而易舉被瓦解:因為她覺得自己無法接納一個財富來路不正,不屬於上流社會的暴發戶。

當然故事遠遠沒有結束

黛西思緒紛亂,結果不小心開車撞死了人,好巧不巧,這個被撞死的正是湯姆的情婦。這時候,殺了人不知所措的黛西,第二次選擇了退縮。

當死者找上門的時候,對於湯姆來說,交出蓋茨比只是因為他想當然的認為撞死自己情婦的正是蓋茨比。可是,在這個關鍵時候,黛西卻沒有說出真相,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責,她沉默了。

最後,當蓋茨比死訊傳來,她和湯姆一家人正在去往歐洲旅行的路上。

至此,我們終於明白殺死蓋茨比的不是別人,正是黛西。這個看似柔弱美麗的貴婦,她的冷酷比誰都不遜色。她誰都不愛,只愛自己。把蓋茨比推出去,她成功的保住了自己的金錢、名譽、上流生活,再一次,她又退回了一堆金錢當中。

劇照

03、社會因素:20世紀初的美國,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看過影片的都知道,影片極盡奢華之能事,服飾、珠寶、宴會甚至是蓋茨比那輛黃色跑車,無不提醒人們那是一個眾人追逐“美國夢”的時代。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主角蓋茨比代表了那個時代最直接的精神訴求:通過一切努力賺更多的錢,爬到更高的社會地位,甚至可以不折手段儘快把自己變成上流社會的一員,從一個nobody變成人人矚目的somebody。

然而也正是這樣的一個時代,把蓋茨比舉得更高,摔得更慘。

第一,我們都低估了財富和地位對窮人的吸引力。蓋茨比作為典型的美國20世紀二十年代的窮人,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躋身上流社會。甚至把黛西也納入實現自己夢想的一部分。為此,他賣私酒,操控棒球聯賽達到斂財的目的,可謂不擇手段。但是,也正是這一點成了他愛情走向破滅的導火索。

劇照

第二,我們都太高估了人改變階級命運的能力。我們都感嘆湯姆和黛西的自私冷漠。殊不知當時的社會現狀就是如此。我們都注意到,蓋茨比為自己重新量身打造了符合上流社會精英的形象:把名字改為寓意是“上帝之子”的蓋茨比,甚至口頭禪是“old sport”,表示自己上過牛津。可這一切改變卻顯得像是穿錯衣服的小丑,那麼不合身。可是底層人想要躋身貴族階級,絕非有錢那麼簡單。

有錢的蓋茨比不斷炫耀自我財富來擺脫自己對過去的恐懼。可是自卑還是出賣了他,這份自卑讓他有別於湯姆這種天生的貴族骨子裡的那份自信。所以蓋茨比華麗的外衣一戳就破,他和黛西從來都不是一路人,也註定他的愛情從開始就是個悲劇。

由此看出,當初的“美國夢”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看似通過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實際上,強大的階級等級仍舊根深蒂固。而蓋茨比還是那個圈外人。所以,黛西和蓋茨比的愛情結結實實地敗給了階級等級。

蓋茨比的愛情悲劇在於,他那股向上的力量背後是如此的單薄和貧瘠,他所有的夢想不過是海市蜃樓,根本抵不過時代悲劇的強大力量。

劇照

04、蓋茨比的幻滅愛情帶給我的現實思考與意義

第一,愛情不是獨角戲,是兩個人的事,多一個人少一個人都不行

愛情是一種奇妙的存在,它不符合三角定律,無論是多一個人,還是少一個人,都不行。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蓋茨比和黛西之間的愛情,從來都是他一個人在努力。再次重遇蓋茨比的黛西,只不過是把他當做抵抗丈夫出軌的調劑品。蓋茨比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自己只是黛西和湯姆婚姻裡的第三者,盲目的自信讓他忽視了一切不合理的存在。他一直以為擁有愛情就如同擁有財富一般,只要不折手段,就一定會得到。

然而,現實告訴我們,愛情恰恰不是如此。有的人千方百計,求而不得;有的人以逸待勞,輕而易舉。這也就告訴我們,對待感情還需保持適當的理智,當一個人根本不愛你,你眼中的努力,只能感動自己,於別人而言都是無用功罷了。

愛情

第二,愛情求而不得,人生大苦,愛情不能只是簡單的佔有

對於蓋茨比來說,黛西是種在自己夢想中的一道綠光。於他而言,愛情就是得到。所以,他甚至忽視了黛西女兒的存在。他肯定沒想過,得到黛西之後的生活,

我們都知道越是得不到越是想要。就如同張愛玲筆下的“白玫瑰與紅玫瑰”,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可是我們都忘了最簡單的道理:強扭的瓜不甜。

回到我們現實生活,有多少人認為愛必須要緊緊攥在手心,哪怕是自己疼了都不放手?可是,到最後,忽然發現,即使握的很緊,也會從指尖流逝,最終不過是兩敗俱傷罷了。

第三,女人的真正的愛情是,麵包我有,你給我愛情就好

從黛西的感情觀,我們不難看出,在她的骨子裡,女人還只是男人金錢地位的附庸。她沒有權利也沒有意識去挑選真正的愛情。她的擇偶觀是保證自己上流社會生活。

反觀現實,在芸芸眾生中,持有這種觀點的姑娘仍不在少數。想要更高質量的生活,卻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心想著攀高枝。

我認為,社會發展到今天,更好的愛情應該是勢均力敵,我有選擇愛你的權利,也有選擇自由的權利。對於女性,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切實把握自己的幸福,既有勇於追求愛情的勇氣,也有不為愛情而卑微的底氣。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自信地說出:麵包我有,你給我愛情就好。

結語:

蓋茨比的愛情註定是一場悲劇。於個人也好,於時代也罷,最終都是幻滅。但帶給我們的思考應該是:世間愛情本來就形態各異,有些人飛蛾撲火,有些人至死不渝。我們尊重各種愛情的形態,但卻能夠時時清醒保持自我。

圖/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