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 结合人物真实历史,打造正史技能组合

考虑到游戏的公平性和可玩性,没有加入变态的组合方式,神算、神将、飞将等这些特定人物暂时没有加强。目前更新的是部分角色的部分技能组合,让他更适应历史本身角色能力,小生会持续进一步完善历史人物对应的技能,并结合史实阐述。


1.技能 - 【深算】 = 【虚实】+【看破】 l 对应将领 - 司马懿
【深算】 - 对智力比自己低的敌方部队施展所有计略必定成功,且被施展时必定识破

解释:司马懿大家都很了解了,第一印象此人城府深不可测,但表面上谁都看不出来。作者看过不少影视作品里的司马懿,深藏不露到连自己的儿子可能都猜不出他爹的真实想法。当然,如果没有这个能耐,司马懿也不可能辅佐曹家三代君主,不但没有死于政治斗争之下,更是最终掌握实际大权。这一点【虚实】这个技能非常合适(虚实:对比自己智力低的对手计略必定成功)脑子不够用的人,根本就搞不清司马懿的真实目的,耍的人团团转,最终到死对方都不知道谁给他的致命一刀。此时,镜头快速对准张郃将军。。。一万个草泥M蹦过

历史上司马懿对于事情的发展基本都是看的非常深入,有着及其敏锐的洞察力。无论看人、看事都可以看到背后的根源。特别是在其晚年篡权就是一场基于人性洞察的豪赌。司马懿的一生,始终保持“告成归老,待罪舞阳”的心态,总能逢凶化吉。善于韬光养晦,面对曹操的多疑,曹丕的刻薄,曹睿的内嫉,司马懿自持得当,保全自己。【看破】这一技能在他身上可谓是淋漓尽致。(看破:必定识破智力比自己低的地方部队所施展的计略)


最后说说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决。历史上此二人有过两次史书可考的对决,还有一次因为争议较大,暂且搁置。这几次对决诸葛亮在早期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司马懿深知蜀军软肋,使用【看破】技能坚守防线拒不迎战,搞得诸葛亮一点办法都没有,甚至送来女人的衣服挑衅也无动于衷。
诸葛亮死后留有一计,蜀军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中计以“穷寇莫追”为名撤退,从而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谈。对此,司马懿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这一点看诸葛亮的【神算】技能可谓是依旧强于【虚实】+【看破】的组合方式,在智力高于司马懿的三国志11里,诸葛亮还是最顶尖的神级存在,综上所述,这样的技能是合理的。

2.技能 - 【鬼智】 = 【虚实】+【看破】+【反技】 l 对应将领 - 贾诩
【鬼智】 - 对智力比自己低的敌方部队施展所有计略必定成功,且被敌方施展计略时必定识破,并反制给施展者

解释:贾诩应该是目前公认的三国实力派第一谋士。(何为第一?因事迹较多,我这部分会准备较多内容)鬼谋郭嘉与他相比在各自领域上偏重不同。贾诩有2个十分明显的特点,第一是他的所谋略之奇之准,颇有些算无遗策的感觉,其所谋影响之巨,无愧于第一谋士之称;第二是因为他是最典型意义上的权术家,不像诸葛亮身担丞相之职,重在治国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将帅之任,长于领兵作战。贾诩给人的感觉是,像一个把谋略本身当作一种美,只追求谋略才华之展示的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还是腥风血雨。
例1:董卓死后司徒王允专权,看到董卓一死,本来只有3000飞熊军的李傕、郭汜等也想认命了,他们决定解散部队,自己再分头向大西北逃。而贾诩恰恰在此时脱影而出发表了一下宏论,李傕、郭汜对贾诩素来敬重,便洗耳恭听。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迟也。”贾诩这一番建议,虽然可以救李傕、郭汜性命于一时,但对贾诩自己及动荡的天下没有丝毫好处,至少我们这些后人很难看得出来他在想什么。但贾诩就是贾诩,就是让人琢磨不透,细想起来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细思极恐。


小编在这里给【虚实】(虚实:对比自己智力低的对手计略必定成功)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和司马懿一样很难让人猜的清楚他到底真实目的是什么,和他真正想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初平三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长安城池,王允被戮,吕布出逃,尸遍长安。据说,董卓初死之 时,三辅地区百姓尚有数十万户,经过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仅仅两年间,民已"相食略尽",好一片凄惨。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正贾诩之谓也


例2:作为中国历史的"后战国时代",天下名将能臣都希望能侍贤主,故荀彧、郭嘉、董昭等谋士纷纷弃袁投曹,关羽义不背主,诸葛兄弟在东吴、蜀汉各事其主,俱忠诚不二。而贾诩却是一个例外:他先后投靠的刘表和张绣,竟然都是自己内心颇为鄙视的。段煨对贾诩表面敬重,内心忌惮,因为贾诩"素知名",在兵士中威望极高,段煨怕贾诩喧宾夺主。贾诩离开段煨的时机和理由亦很微妙,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且当年李傕、郭汜二人成成功后欲封贾诩为"尚书仆射"时,他也坚决推辞,并告谢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明显是知道他二人并非最后赢家,必不能自保,才断然拒绝。晚年的贾诩尤其乖觉无比,他闭门不出,谢绝交游;为了杜绝他人猜疑,他处理儿女婚嫁之事,也力避攀附名门, 这一点说明了贾文和对于权变的清楚认识,所谓功高镇主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看出,贾诩亦如司马懿一样,有着及其敏锐的洞察力。无论看人、看事都可以看其穿透本质,懂得时刻保全自己,又总能全身而退转危为安。【看破】(看破:必定识破智力比自己低的地方部队所施展的计略)这一技能在他身上更可谓是当仁不让,再合适不过。


例3:所有人提到曹操平生所吃之败仗,都不会不提"宛城战张绣之时",那也是曹操输得最为凄惨的一仗,长子曹昂及贴心猛将典韦相继阵亡,自己所乘的 大宛良马"绝影",亦中箭而死,可说狼狈至极。毫无疑问,这一仗曹操其实是输给贾诩的。贾诩后来又赢了曹操一回合,那一仗虽无多少战略意义,却极端神奇, 可以让曹操作为教科书,好好琢磨研习一番——曹军撤退了,张绣立功心切,急不可待地要领军追赶。贾诩在一边连连阻止,张绣不听。无谋的张绣难免会想:与曹操交战,而竟能逼得他退军,此乃千载难逢之机,此时不乘胜追击,痛下杀手,更待何时。然而,不听谋士之言,注定要失败的,张绣的追兵就被曹操殿后部队杀得 大败亏输,狼狈逃回。绣谓诩曰:“不用公言,果有此败。”张绣诚恳地向贾诩道歉。诩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绣与表俱曰:“今已败,奈何复追?”诩 曰:“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绣信之。第二次追击,张绣大有斩获,把曹操杀得溃不成军。不仅曹操对自己的失败极为纳闷,张绣和刘表也满腹狐疑的向贾诩请教为什么得胜之兵失败,而失败后再追却取得胜利。贾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 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贾诩作为一个谋士真正做到了以追求完美为己任,他紧随形势发展,审时度势,经权达变,顺天行事,选择明主。在夹缝中求生而游刃有余,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经权达变,直至善终。贾诩在权变与谋略方面的造诣可谓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界。虽然贾诩在三国志11中的技能也是【反技】,但作者认为正是因为他可以根据当下形势,适时做出正确的改变,并利用看破一切的能力,把危险变为利于自身发展的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反技】这一技能还是可以胜任的。
总结:贾诩作为第一谋士,有其看透一切的本质和审时度势的特点,本应配合【洞察】更合适(洞察:必可识破敌方施展的所有计略),但考虑到游戏平衡性,且贾诩在三国志11里已经是97的智力,排名第三,基本上是不会再有什么对手,包括司马懿也败于旗下。且【看破】+【反技】本应就是神组合,再配合【虚实】的极高成功率,应当是个BUG级的存在。当然从古至今没有绝对的圣人,也许只有1%的成功计略几率,或许人品爆发一下还是能打败贾诩一次,好比马忠这样的角色最后杀了神将关羽一样,有时英雄也有不甘的时候吧。


对三国手游感兴趣的朋友(如上图),可以关注公众号:三国霸业手游,获取手游资源,剧情贴合三国史实,游戏代入感极强,完美还原三国历史原貌与经典史诗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