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碑《石门颂》民国拓本

《石门颂》全称《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摩崖刻石,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 其隶书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石门颂》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汉魏石门十三品之一。

以《曹全碑》、《华山碑》为正宗的那种起伏分明的用笔方法和点画形态,在《石门颂》中并不怎么讲究,因为它是刻在高低不平的粗糙石壁岩面上的,书写者也无法写得精丽,也不可能像丰碑巨碣那样作精雕细刻,只能依着岩面的起伏作点画的权变安排,置之险地而后生,反得意外之趣。加上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一种具有朦胧之美的神韵。清刘熙载云: “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书概》)正是此石刻都具备的,尤其在用笔上具有篆意,尤为可贵。

前人评此石刻是隶中之草,与其它汉碑相较,确可看出其纵横变化更为突出。《石门颂》的结字大小不一,洒落有致,纵横劲拔,流露出天真、飘逸的新奇之趣,其中许多字的结体与后来出现的竹木简犊的小字很相近,如“命”“升”“诵”等的竖笔特别长,这在汉隶石刻中是少见的,但在竹木简中常可看到这些写法。

此碑将隶书的整饬变为灵动,把规整变为奔放,它的笔画,逆入逆出,含蓄蕴藉,横画不平,竖画不直,行笔处又道劲有力,如挽舟逆行,力逾千钧。转折处或方或圆,又往往断笔另起。笔画横竖撇捺粗细变化不大,就是燕尾或捺画的末端,也不过分加重。其线条之流畅遒劲,在古代刻石中都是不多见的。

清末民国书法篆刻家张祖翼:“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石门颂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