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75):玉管虽小看点大 细察良渚真文化

馆藏皆言美,民藏难识真。任何一件民藏,遇真、识真都是万幸之事,毕竟假仿遍地、一真难求。

一件普普通通的玉管(图1),就是这难遇的幸运之一了。

图1-1


图1-2


型制为良渚文化浅浮雕玉管,何以见真?古有古韵,真有真章。

良渚古玉特殊的标志就是浅浮雕神徽纹。有些是平面线刻纹,有些则是高难度微微凸起的浅浮雕神徽纹,有些是整体的神人兽面神徽纹,有些则是单个部件——单个兽眼表现的鸟徽纹(图2)。

图2-1


图2-2:反山十二号墓玉“钺王”上平面琢刻的鸟纹


浅浮雕神徽纹是良渚一绝,大到高大的玉琮、小到直径仅仅1-2厘米的玉管,各类器物上都留下了浮雕神徽纹的影踪(图3:良渚博物馆藏)。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良渚浮雕的精神就是精致到极致:即使在小到仅仅直径1厘米之内凸起的浅浮雕上,其打洼工艺都规矩方圆一丝不苟(图4)。

图4-1


图4-2


图4-3


图4-3


图4-4


在直径不足1厘米的范围内进行如此精细的打洼,起伏循法、增减有度,否则多一丝则损、少一毫则伤,神无踪韵无影,这样的神眼是功利唯上、心烦气躁的现代人所无法仿作到位的(参见《古玉学步(184):辨识良渚神兽睛粗工劣作怎传神》)。

此件玉管浮雕凸起充分展现良渚的精工细作了——无论从何角度都能展现打洼工艺流线波动的精致,打洼工艺毫末毕现(图5),这是任何现代烦躁的制工所无法达到的细微程度(图6)。

图5-1


图5-2


图5-3


图5-4


图5-5


图6-1


图6-2


良渚文化玉质的自然呈色以青黄色与青碧色为主,出土现象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整体白化、网状白化、自然沁色、出土附着等(图7)。

图7:良渚博物馆藏网状白化


这类沧桑是良渚古玉的入埋遗存——几千年埋土的痕迹。此玉管即为良渚网状白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并且带出土附着(图8)。

图8-1


图8-2


几千年入埋后形成的网状白化(树根沁)已经从玉管表面一直延展到玉管的加工切面,形成沁入的整体一致性,呈现出典型的工上自然态(图9),加上出土附着,为生坑态良渚玉管。

图9


良渚微凸的工艺都是为浅浮雕而备的,此件凸浮面上未见浮雕刻线,说明是良渚未完工的半成品玉管,盖因墓主人未尽之年入埋需要而终止工艺。

参考文献:吴棠海《中国古代玉器》、方向明《良渚玉器线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