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巧画“月亮湖”——记北方乡土画家马翔


今年57岁的马翔老师,出生在大安市月亮泡水库的一户渔民家庭里。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渔民,都在白城市月亮泡水库工作。

马翔酷爱画画,是因为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父亲常在工作之余,为他人画肖像,自娱自乐,消磨时间,逗大家开心。父亲在绘画的时候,马翔就是在一旁看的入迷,绘画这个神奇的东西,让他好奇、喜爱,绘画便在他幼小的心灵,深深的扎下了根。从此,他迷上了绘画,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拿起画笔,在纸上画起来,尽管还是涂鸦阶段,但画久了,还是有模有样的,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外边玩耍,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喜欢拿起画笔,画个不停,特别是在放寒、暑假去农村姥姥家的时候,他用做饭烧过的蒿杆碳条,在姥姥家的墙上,画满了牛、马、羊、狗、毛驴、房子、人物等,姥爷领他坐过的汽车、火车、天桥等,他在农村看见过的东西,都在他的绘画范围。姥姥、舅舅、姨姨们,不但不阻止,还一边津津有味的欣赏,一边鼓励他继续努力。就这样,在大家的呵护中,他画画的热情更高了。从此,绘画就成了业余爱好。当时,唯一能看到的图书就是连环画,俗称小人书,不管是过年姥姥、爷爷给的压岁钱,还是平时母亲给的零花钱,他都舍不得花,都用在买小人书上。几年下来,他的小人书积攒了一箱子,没事翻看,或者照着临摹。过年时,还为家住渔村的渔民叔叔、大爷们画“鲤鱼跳龙门”、“庆丰收”等年画和玻璃画,尽管画的“四不像”,还是受到大家的喜爱。这样,在当时附近村屯,他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小画家”啦。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画技有所长进,读高中时,物理老师听说他会画画,就找他画教学用的教具。1978年,高中毕业后,爸爸看他喜欢绘画,便送他去镇赉县文化馆师从李振亚老师,学素描和色彩基础,在那打下绘画基础。后来,他随父亲到月亮湖水库上班,成为月亮湖水库正式职工。虽然有了正式工作,但是,一直没放弃绘画的梦想。于是,参加了东北师大成人教育进修班,每年都有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恰巧教他基础课的老师,正是大安老乡秦秀杰老师。从此之后,一有时间,他就往秦老师那跑,师生来往密切,他也勤奋好学,经过多年的基本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并尝试油画写生和创作。

在学习绘画这期间,欧洲17世纪比利时画家鲁本斯油画色彩的饱满艳丽,造型的严禁细腻,构图的气势磅礴,让他迷恋。于是,他便开始研习鲁本斯的古典画法。画出一些带有鲁本斯画风的人物油画。

马翔对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在单位效益不好,自己家境一般的情况下,不顾爱人的反对,于2015年,他通过朋友介绍,参加了北京中国油画院的进修班考试并被录取。中国油画院,由著名画家杨飞云先生担任院长,是集创作、教学、交流为一体的油画学术创作专业院校。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学习油画训练,使他大开了眼界,不但使他的绘画理念发生了改变,油画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北京,他能看到了一些高水准的油画展览作品,院长杨飞云和其他老师们精湛的油画技艺,对他影响很大,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他开始对欧洲各个不同时期油画大师们进行潜心研究,17世纪荷兰古典绘画大师伦勃朗、西班牙油画大师维拉斯开支、巴比松画派画家柯罗、印象派画家莫奈、毕莎罗、西斯莱,近现代画家费勒伊德、阿列卡,还有俄罗斯的特卡桥夫、谢洛夫等画家他都学习研究,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现在的绘画面貌。

从北京中国油画院学习回来后,马翔就着手对家乡的渔猎文化,进行油画创作,因为他父亲是渔民出身,他工作的单位就是渔场,身边有很多打鱼的渔民,他更加了解渔民,熟悉渔民,喜欢家乡山水的雄浑壮阔,喜欢家乡的黑土地的神奇秀美。因此,他把绘画主题就锁定“渔猎文化”上,用他的画笔,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和深深的眷恋。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以家乡风景和人物以及以渔猎文化为题材的油画作品,并参加了吉林省、白城市和大安市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嘉奖。

马翔爱好广泛。平时,他边工作、边画画,在绘画和工作之余还参加大安市教育合唱团的声乐学习,有朋友聚会时他还能用他那清丽婉转的嗓音唱上一嗓子,特别是他还会模仿几句草原长调,给大家助兴,让大家耳目一新。业余时间他还喜欢看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写书法、唱歌,这些完全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滋养自己的绘画。




马翔说:“绘画是门手艺,而手艺,不单单是一种技术上的娴熟,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投入,一种与生存融为一体的那么一种默契,是一种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是生命的一种升华,每每一幅好的作品问世……它的产生过程也许恰是思考的单纯所至。”






2016年,马翔老师在中国油画院进修时的毕业作品,这幅油画名为《北方渔猎时节》,此画也是描绘月亮泡冬捕的劳动场景,画中有出网捞鱼,有渔民们小憩,表现了渔民们战天斗地的场面、渔民们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翔老师在创作的这幅油画《北方渔猎文化系列———千里冰封捕鱼忙》,画面人物众多,节奏最难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站位如何排列,比重如何协调。看似简单的场景,处理得不好,人物就会显得拥挤,画面就会显得凌乱、平庸。马翔把人物先分组再聚合,整体错落有致,如同一曲音乐的音符般排布,和谐而统一。

“简约中求丰富,丰富中求简约,”马翔很注重遵循多样统一的艺术规律。马翔老师说。统一的色调、整体的造型是艺术语言的提炼,而在这种看起来灰灰的色调里,却在“微差中找变化”,远看凝练概括的规则外形之下,细细看来,肌理和晕染层次丰富,笔触轻松,形色相融,千变万化。



“我喜欢找不同,不喜欢重复别人,也不喜欢重复自己。”每一幅新作,马翔都会探索和尝试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马翔的《农家小院》这幅作品,从画面上可看到画家写意流畅的笔触,敷色中偶遇的奇妙色感,颜色层层叠加,薄中见厚。



“我经历了东西方艺术最激烈碰撞的时代,体悟到了东方艺术的神韵和西方艺术的精髓,然后,融入到自己的绘画语言中,无论是写实的油画,还是充满中国风情的彩墨画,都彰显出我对美的理解。我认为艺术家应该固守自己心灵的安宁以及艺术风格的自我张扬。”

一位画家如何寻找到自己的创作绘画语言,马翔老师认为:要正确的观察物象,画出生活的真实感受,尽量用写生来做到,油画写生是观察事物最朴素、最真实、最能体悟感受的绘画手段。

马翔是个喜欢踏踏实实画好自己画的人,不喜欢跟风走。多年来,他老老实实的研究古代大师的作品,诚诚恳恳的继承传统,不被当下时风和思潮所左右,因此,他的作品朴实无华、造型结实严谨、色彩沉稳厚重、耐读耐看。他说,他不反对创新,但是一个人的绘画风格不是刻意创出来的,而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日积月累,逐渐自然形成的自己绘画语言和风格样式。

画家在长期的创作中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从大繁到大简,需要体验生活,观察自然,像自然学习。马翔老师生活在渔场,春天,画渔民出船打鱼,冬天,画渔民冰面捕鱼,这是他画画的根基。是一种表达渔民生活的艺术方式。在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了渔猎文化的特有风格。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到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近年来,马翔创作的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吉林省、白城市和大安市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



2012年,油画作品《嫩江湾之晨》,入选首届吉林省版画双年展。

2013年,油画作品《初雪》参加吉林省文化厅举办的油画双年展,获优秀奖,作品被吉林美术馆收藏。同年,其油画作品《童年记忆》入选吉林省油画双年展,并获“优秀奖”。



2015年,油画《回娘家》,参加年吉林省文化厅举办的油画双年展,获“优秀奖”。

2017年,马翔老师油画《北方渔猎时节》,参加吉林省文化厅举办油画双年展。

2018年,马翔老师油画《北方渔猎时节》,再次参加吉林省文化厅举办油画双年美术作品展览。



2019年,马翔老师创作的油画《北方渔猎文化系列———千里冰封捕鱼忙》,以写实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东北冰封捕鱼的壮观场面。此幅油画,参加了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庆祝建国7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马翔对艺术的喜爱是与神俱来的,由于他的勤奋,执着,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果和诸多殊荣,今后马翔的艺术之路还很漫长,愿他的油画越画越好,愿他乘着绘画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