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用上了“北斗”!多數手機芯片兼容北斗系統

長征三號乙型運載火箭

據環球網日前報道,我國16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三號乙型運載火箭和"一箭雙星"技術,成功發射了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52、53顆衛星。隨著此次北斗衛星的順利發射,我國的北斗三號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已經全部完成,並且可以基本實現全球組網。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裡(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中國航天局18次發射任務共發射了30顆北斗導航衛星,平均每月發射1.2顆,打破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速度的世界紀錄。而據業界專業人士透露,目前國內主流品牌手機的內置芯片早已完成了北斗、GPS的兼容,北斗導航系統不知不覺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北斗系統的性能將接近甚至超過GPS

眾所周知,隨著現代通信技術和導航技術的不斷髮展,以GPS為代表的衛星導航系統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北斗成熟以前,全球範圍內唯一能夠為客戶提供穩定且可靠的導航服務的僅有美國的GPS。我國一直以來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策略,為了避免受制於人,我國相當重視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這也就成為了北斗系統誕生的緣由。

車載北斗導航終端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代號為"燈塔"的衛星導航系統的開發,目前人們對這項早已因為經濟因素夭折的項目知之甚少。但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燈塔"項目使我國的科研人員系統地認識到了衛星導航系統的相關技術,這也就為北斗系統的研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後,我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了北斗系統的一期工程建設。從2000年開始,第一代北斗系統,官方名稱為,也被稱作北斗一號,由三顆衛星提供區域定位服務,不過僅僅在中國境內提供服務。

第二代北斗系統,官方名稱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被稱為北斗二號。北斗二號是一個包含16顆衛星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分別為6顆衛星、6顆衛星、4顆衛星。截止2011年11月,北斗二代包含了10顆衛星,開始在中國投入服務。2012年11月,第二代北斗系統開始在亞太地區為用戶提供區域定位服務。我國的北斗系統建設分為了"三步走"戰略,目前已經進入到第三步全面建成導航系統的衝刺階段。

國內絕大多數手機品牌支持北斗導航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北斗導航系統的不斷完善,我國的北斗系統(BDS)已經成為了和美國GPS、(GLONASS)和(Galileo)一樣的由認定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供應商。而目前無論是我們使用的國產品牌手機還是國外著名品牌手機(例如某個商標像被咬了一口的品牌),其手機SOC均支持GPS和北斗系統的導航服務。目前,北斗導航系統可以為國內用戶提供動態釐米級定位和靜態毫米級定位的精準定位服務。

北斗將促進我國的農林牧漁以及防災減災等工作的發展


除此之外,北斗系統已經大範圍了進入我國許多領域。交通運輸方面,北斗系統廣泛應用於重點運輸過程監控、公路基礎設施安全監控、港口高精度實時定位調度等領域。農林漁業方面,基於北斗的農機作業監管平臺,已實現農機遠程管理與精準作業,服務農機設備超過5萬臺,精細農業產量提高5%,農機油耗節約10%。定位與短報文通信功能更是發揮突出作用,全國7萬餘艘漁船和執法船安裝北斗終端,累計救助1萬餘人。可以說北斗已經深入了我們的生活,等到全球組網正式完成,我國將徹底擺脫對美國GPS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