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11次發射20顆北斗導航衛星,迄今共放飛43顆“北斗”

來源:解放軍報記者部·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鄒維榮、王天益、韓阜業、梁珂巖

“北斗港”裡牧繁星

冬夜的大涼山,高天寥廓,月明星稀,千百年來為人們指引方向的北斗七星也難覓蹤影。

在大涼山深處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今夜的天空屬於另一個北斗星座——北斗導航系統。

一年11次發射20顆北斗導航衛星,迄今共放飛43顆“北斗”

11月19日02時07分,第十八、十九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在這裡成功發射。中國人親手創造的“北斗星座”即將閃耀“一帶一路”,為世界提供精準高效的導航服務。

這個遨遊太空的“北斗星座”,每一顆星都啟航於此。這裡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這裡是中國的“北斗港”。

自2007年4月14日首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以來,迄今已有43顆北斗導航衛星從這裡飛向太空,成功率100%。最近一年來,這裡更是創造了11次發射20顆北斗衛星連戰連捷的新紀錄。

一年11次發射20顆北斗導航衛星,迄今共放飛43顆“北斗”

是什麼成就了傳奇的“北斗港”?此次發射前後,我們走近一個個平凡的崗位尋找答案——

距離衛星發射還有好幾天,發射站氣象臺臺長謝敏“放氣球”的頻次就明顯增多了。大大小小的氣象氣球升空,經常引來不少人駐足圍觀。充滿氫氣的氣球很輕,飄搖而上,鬆開手的謝敏面色凝重,如肩重擔。“這個季節衛星發射最怕高空風,測風不準,後果不堪設想。”在謝敏的眼中,傳奇的“北斗港”首先是個安全之港。

一年11次發射20顆北斗導航衛星,迄今共放飛43顆“北斗”

安全考驗能力。那年,第九顆北斗導航衛星即將發射,發射場突然電閃雷鳴,暴雨不止。眼看可能錯過發射窗口,氣象專家江曉華帶著團隊反覆計算分析,終於覓得一個10分鐘的無雷暴間隙。火箭迎著大雨拔地而起,託舉衛星鑽入濃雲,準確將衛星送入了軌道。

安全在於細節。這些天,電力運控室主操作手張松除了加強電力線路巡檢,還認真檢查了每個工作間的“門檻”——一塊卡在門口高達60釐米的木板。發射場在深山裡,“門檻”是為小動物而設的。“一隻小老鼠鑽進機房,就可能引起電壓波動,影響發射計劃。”張松說,實現安全發射,火箭上的每一顆螺絲釘都不能松,保障發射的每一個“零部件”崗位都不能出問題。

發射前8小時,我國首位女性發射陣地指揮員張潤紅就鉚在了一個“零部件”崗位上。從指揮員到此次任務低溫動力系統的普通操作手,張潤紅覺得“幹過的事情同樣有挑戰”。前不久的一次任務中,面對一個微小的數據異常,她抓住不放深入研究,最終排除了一起重大安全隱患。“有人說我們是送衛星上天的‘司機’,但我們每次開的都是新車,送的都是新客人,時刻都有新挑戰。”在張潤紅心中,“北斗港”是個處處都充滿了挑戰的戰鬥之港。

一年11次發射20顆北斗導航衛星,迄今共放飛43顆“北斗”

發射前4個半小時,西昌觀測站也迎來了全新挑戰。此刻,他們剛剛結束近20個小時的衛星長期管理任務,下一刻,他們要在半個小時內快速切換狀態,轉入此次衛星發射跟蹤測量任務。

觀測站不是個例。近年來,隨著我國航天事業加速發展,120天連續執行8次航天發射任務、發射後60秒拿出分析評估報告等嚴峻考驗一次次擺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工作人員的面前。

拿什麼迎接新挑戰?創新,惟有創新。

一年11次發射20顆北斗導航衛星,迄今共放飛43顆“北斗”

02時07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託舉兩顆北斗三號衛星準時升空。此刻,在被稱作“萬里測控第一棒”的牛頭山點號,測控機房裡卻空無一人。

山下,點號負責人唐壘告訴記者,由於火箭過頂,他們必須撤離,但通過創新遠程控制和自動跟蹤技術,火箭一點火,他們就實現了密切跟蹤測控。

這些年來,“北斗港”一次次放飛北斗,也一次次在放牧繁星過程中蛻變成長。發射中心大力推進關鍵技術創新研究,先後掌握了多星多箭並行測試發射、快速發射評估、快速狀態轉換等航天發射核心技術,“北斗港”成了名副其實的創新之港。

衛星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後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刻,大山深處,剛剛經歷了震天撼地巨響的發射場已重歸寧靜。

一年11次發射20顆北斗導航衛星,迄今共放飛43顆“北斗”

清冷的星光下,有人開始走向燈火通明的衛星測試廠房。那裡孕育著承載中國航天夢的又一粒種子。不久後,它也將從這裡啟航,在漫天繁星中點亮又一顆中國星。

這裡是中國的“北斗港”;這裡,是中國航天夢之港。

(軍報記者西昌11月19日電)

解放軍報記者部·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