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胡同 看北京|你见过吗?一条长廊贯通全院8座别具一格的四合院


朱启钤故居位于北京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很早就想到朱先生故居看看。前几天,正好到附近一朋友家说起这事儿,他说有个发小就住在这院子,不知道还住不住这里了;那我说,正好,带我去看看吧。到院里一看,房屋租出去了,不住这儿了;借此我们在院内简单转了转,让我感到既震撼又心痛!【此图为故居大门】


根据资料介绍:宅院的街门为广亮大门,街门西侧是6间倒座南房,街门东侧有4间南房;但是4间南房并不是一条脊,东侧3间稍向南移。 【此图为故居大门一对石墩,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进入广亮大门,正对着的是一条贯通南北的走廊,将整个宅院分成东西两个部分,共8个院落,院内回廊环绕。正是这条走廊的建造,打破了原有四合院的建造格局,别具一格! 【此图为院中贯穿南北的走廊,很是深远,连接左右两边院落,别具一格】
为什么要到朱先生故居?原因有三:一是,朱先生的宅院的院内彩绘和建造做法,完全是按《营造法式》而建造的,当年也是请了为故宫施工的老工匠进行彩绘和木工的制作,倾注了朱先生的大量心血。该书是仅存两部古代最完成的古建筑技术书籍之一,书中记录了古代建筑大木结构及彩绘的设计方法,成书于北宋末年。 【此图为院中走廊,与各院贯通,建造手法确与皇家建筑相似】
二是,朱先生曾任北洋政府交通和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对当时京城进行了环城铁路的建设、改造了前面城垣、主导建设南城香厂新市区等;率先提出古建筑“修旧如旧”的理念,对北京古建筑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被称为旧京城改造第一人。 【此图为院内西部最后一个院落,宽厚的房屋柱体,房瓦、房脊还是原物,古朴厚实,房屋三级台阶高出地面】

三是,朱先生是“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罗哲文、陈垣,李四光,李济等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以及活跃在财界和政界的许多有识之士都加入学社。着重进行古建筑的调查、保护与研究。为后人留下大量的珍贵的书稿、图片与图纸。 【此图为院内东部最后一个院落,院落很大,据说当年是院中花园,现已改建。由于有门无法进入】
当年,学社人员奔波全国各地考察,朱先生为“中国营造学社”耗尽家资。抗战胜利后,就在该住宅前部院落工作,1946年学社不在继续。梁思成、林徽在北总布胡同故居就离此不远,可惜现已拆除。 【此图为东部通向第三个院落的长廊位置】
还要一提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开办与朱先生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规划、改造北京旧城的同时,朱启钤还创意组建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古物陈列所。 【此图为东部第三进院,有北房5间、东厢房3间,现院内住户基本为快递人员】
当年,梁思成先生担任学社法式部主任,专门从事中国古建筑实证研究。此期间,梁先生深入各地,确认了隋代赵州桥、应县木塔等众多后来闻名世界的古建筑,为我国文物保护修缮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实测资料。 【此图为长廊中的一间房的门,虽已重新油饰,但门上饰纹可看出精致,还有仅存的一块磨砂雕花玻璃。长廊的设计独特就在于:廊通院,廊中有房,错落别致】
东部一进院北房与二进院的南房为三卷钩连搭歇山顶建筑,用料讲究,工艺精细;二进院有北房、南房、东厢房各3间,在北房和南房的西侧各建有两间耳房。由于遮挡无法拍摄。 【此图为长廊上部部分廊楼与房山墙处】
西部一进院有6间倒座南房和一座两卷垂花门,由于私搭乱建严重,无法拍摄。 【此图为院门内部外看,此处被私建遮挡住大部分通路】
新中国成立后,朱启钤将此宅献给国家,全家迁入东四八条111号。朱启钤先生当年以一己之力,做了政府部门要完成的工作,让人敬仰。可惜,今天的故居成为这样,让人心疼。 【此图为街门西侧6间倒座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