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故事——昌图

民国 《昌图县志》 卷4: “昌图者,俗名榆树城,蒙古之长突额尔克也。”“长突额尔克” 又作 “昌图额尔克” 蒙古语意为绿色草原。县乃取首二字为名。

一万年前辽河岸边曲家店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

昌图古为貊地。

西汉于今昌图老城置番汗县。

东汉光武帝二十五年(公元49年)昌图老城系扶余国。

属汉军北征,唐军征东的要塞。

唐总章元年(668年)2月”薛仁贵从李绩征高丽所拔者是也”。

辽置韩州与柳河县治八面城、肃州与清安县治马仲河(一说今昌图老城)、安州与归仁县治四面城,属东京道。

金设清安、归仁、柳河三县,分治今马仲河、四面城、八面城,分属咸平府(开原)、韩州(时治梨树县偏脸城)。

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10月,

曾囚徽、钦二帝于韩州(八面城)。

元属开原路,本境为蒙古游牧地。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辽海卫于牛家庄,卫下于本县设12个边堡。(辽海卫后迁开原老城)

明朝在昌图老城设镇夷堡是蒙古兀良哈三卫进犯开原的要冲,实为开原之屏障。

(镇夷堡堡城位置现为老城镇的街心公园—榆城公园。)

清建都北京后,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昌图地方更因为是蒙古草原博多勒噶台亲王领地,长期是一派茫茫原野草原景象。

清嘉庆七年(1802年)正式准垦。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置昌图厅治昌图城(前名古榆城,俗名榆树城、榆城子),属奉天府。

“昌图”系蒙古语“常突额勒克”前两个音节的谐音。其意众说纷纭:

其一曰:永不干涸或不结冰的湖。

其二曰:高低不平的旱湖。

其三,“绿色的草原”或“水草丰盛”的地方。清光绪三年(1877年)升厅为府。

先后辖奉化(梨树县)、怀德、康平3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辽源州(郑家屯)亦属本府。

1913年改府为县,属奉天省洮昌道。

1941年属伪满四平省。

1944年—1945年8月,治昌图站(今昌图)。

1945年11月光复后属辽北省,治昌图城。1946年4月析置昌北县,治八面城,

1949年4月属辽西省。

建国后,1954年两县合并,属辽宁省。1959年属沈阳市。1962年4月治昌图站(今昌图)。

1964年4月属沈阳专员公署。

1968年12月属铁岭专区。

1984年6月属铁岭市至今。

县人民政府驻昌图镇政府路。

程道元的诗词书法碑刻:

春日早游——程道元

已看绿柳曙烟笼,隔断坡塘杏又红。

园是主人人是客,不堪摇曳是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