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年美本申請數據看如何有效開展個性化課外活動

赴美留學越來越“難”的當下,我們所要做的其實無外乎還是增強個人申請競爭力,其中軟實力是重中之重。

第45屆新東方國際教育展現場,上海前途志領學院導師劉肖禕老師帶來了《大數據解析:從歷年美本申請數據看如何有效開展課外活動》的講座,我們為大家回顧講座精華。

主講人│劉肖禕老師

志領計劃項目組長

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發展心理學碩士

曾於中科院心理所,參與應用心理學工具開發課題;本科及研究生期間,參與多個兒童&青少年心理相關研究與實踐項目; 累積超過100個教育類項目研發經驗,包括但不限於:競賽培訓項目、學術科研項目,短期課程活動等;擅長挖掘不同學生需求,有針對性的整合資源,搭建符合學生成長路徑的解決方案;曾指導近百名學生制定專屬背景提升方案、所指導部分學生曾獲得國際競賽獎項。

講座概要:

大數據解讀美本申請&錄取趨勢軟實力提升對於美本申請的意義如何有效提升軟實力&開展課外活動

一、大數據解讀美本申請&錄取趨勢

先來看一下美本申請和錄取情況,近幾年在美國讀本科、研究生的這波學生,國際學生是持續往上走的趨勢,來自中國的國際學生一直是最多的那一波。在這個大前提下,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美國申請越來越難了。

假如再走近一點看一下這些數據,慢慢上漲的就讀人數趨勢裡,美國本科生又比研究生增長的幅度更高一些,這是美本申請、錄取和就讀的前提條件。

大家關注並儘早為自己規劃美本申請,一定想要衝刺常青藤或者其他名校,我這裡摘取了大家最熟知的常春藤名校近四年的申請和錄取率

從2016年到2019年,這個申請量是慢慢往上增長的,錄取率慢慢降低。這就是為什麼美本申請是最難的,越來越難了,數據表明了一切。

假如各位同學和家長覺得藤校申請的競爭壓力高很正常。我這裡又截取了一些咱們中國學生的常規申請的美國本科院校,比如波士頓學院和波士頓大學,這兩所靠東海岸地理位置好,學習氛圍好,中國學生在美本申請時常會選擇的學校,他們近三年來的錄取率,也是慢慢在變低。包括

東北大學、埃默裡,同樣反映了這個趨勢。

這個競爭激烈的程度,勢必會導致錄取的學生標化成績也好,隱形門檻被抬高了。也許大家會看到學校官網上曬出來的託福成績或者SAT成績要求,每年沒有太大的變動。但是我整理了上海前途從2017年到2019年三年的錄取前三十和前六十的學生標化成績情況,大家可以看到標化成績的門檻還是以一個緩慢的趨勢在往上抬。

(數據來源:上海前途2017-2019錄取數據)

假如你是初二、初三或者高一、高二,等到你再去美本申請的時候,想衝刺前三十的學校,你的託福成績勢必要奔著至少110分及以上,SAT也是1500分及以上

(數據來源:上海前途2017-2019錄取數據)

這是30-60這個檔的美本申請院校上海前途錄取數據。同樣地,假如同學想在兩三年或者一兩年之後衝刺這一檔的學校,託福成績起碼要達到一百零幾分及以上,才是一個比較穩妥的成績,SAT的成績起碼得1400及以上。

截取的數據是來自上海前途,全都是上海本地高中,沒有美高的數據,比較貼近實際,大家可以作為參考。

我們再把目光走近一下,放到真正被名校錄取的這一波學生,他們的分數首先肯定遠遠超過平均分數線,除此之外他們都是怎樣的一些人?我摘取了今年剛被哈佛大學錄取的兩位學生的錄取和申請的詳細信息。

我特意選了兩位亞裔學生,但是不是國際學生。大家可以看到這兩位學生的標化成績非常出色,SAT 1500分和1600分。兩位同學都選擇了一些

SAT2的考試項目,前一位同學申請偏人文社科的政府學,後面一位同學申請的是計算機科學和語言學。

軟實力即綜合素質部分,第一位錄取政府學的同學在高中階段做過的活動經歷,包括校報主編、文學雜誌主編,以及各種各樣的寫作獎項,還有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者,還有一些偏體育的特長,運動優勢。他的活動經歷很明顯可以體現他的文字功底非常好,這想必也是政府學專業要求和看重學生的基本學術能力。

除此之外,他還通過前面幾個活動或多或少體現出領導力和組織策劃能力的優勢標籤,可能與這個專業或者哈佛這個學校看重的能力所匹配。

第二個同學申請的是計算機和語言學這個專業。但是他做的活動大部分的重頭戲是英語演講和辯論比賽。這個同學特別喜歡打英語演講和辯論比賽,他在文書中和更詳細的申請素材裡面,展示了他連續三年獲得了加州的州級辯論比賽的冠軍,國家級也拿到了冠軍。他還拿到了優秀學生獎學金,同時是科學聯盟的主席。

從活動經歷來看,這不像是一個申請計算機科學的學生做的活動,我們可以腦補申請計算機科學,高中想必要學很多編程,或者涉及一些APP小程序網站。但這個學生選擇了課外活動背景中自己最熱愛的一個領域,也是自己最有優勢的方面,就是演講辯論。

他的主文書基本上所有的篇幅都在寫自己是一個演講與辯論特別擅長的學生,但是他在做英語支教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當一個好老師,描述自己如何降低全國冠軍的身份,從0到1開始學著教比他小年級的同學如何做公眾演講,做一個小老師的成長路徑。值得注意的是哈佛大學的招生官在他這篇文書下面的批註是:我們非常看重你的這一條成長路徑。

所以不是每個學生都必須在申請或者文書素材中曬出自己哪裡得了獎,而是曬出自己最個性化的一面和獨立成長路徑,是美國大學所要看重的,也就是我們反覆在說的軟實力背景提升以及活動規劃的個性化。

二、軟實力提升對於美本申請的意義

我們反覆強調軟實力以及個性化活動對於申請的意義,無論從剛才分享的兩個哈佛大學錄取案例,還是我們內部老師指導學生做活動規劃的經驗上來講,進入到名校的同學從他的申請素材上來看,基本上都可以總結成這一道公式:

好成績+課外活動+獨特經歷=名校

首先要有好成績,還要有參加過課外活動的經歷,這個課外活動還要體現出你的獨特和個性化,才能幫助你增加進入名校的競爭力。

Standardized Testing(標準化考試):SAT1&2, ACT, TOEFL/IELTS。Academics(學術):GPA, Ranking, Course RigorousApplication Essay(申請文書): 個人陳述,Application EssayActivities and Honors (課外活動和獎項)Recommendation Letter(推薦信)Interview(面試)

加粗部分是軟實力,學生個性化、特點、優勢可以體現在這些素材裡,這些素材都是申請美國大學必須提交的。美本申請學生常用的一個系統叫Common Application,它有十欄的活動列表和五欄的獎項列表,要求同學把詳細的九年級到十二年級參加過什麼樣的活動,以什麼樣的角色,最後取得了怎麼樣的成果,填到這個列表上。

其實有點像我們在就業求職時給到HR的那封簡歷,比較不同的是我們在美本申請的時候,建議學生最理想化往這個列表上填的活動,要能給招生官體現一種三維立體的申請形象。

這是什麼意思?招生官看了你的標化分數,知道這個學生的學業非常優秀,但是隻有通過看他的活動、獎項、文書包括小文書,才能知道這個學生日常的關注點在哪,他的熱情投在哪個領域,他能為他喜歡的領域做哪些貢獻和努力?這是美國大學更關注的,還是圍繞著三個字——

個性化

為什麼美國大學看重個性化的錄取標準?我分享個人經歷,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之前在賓大讀書的時候修的是心理學,有一節兒童教育課上面,老師講語言發展對於小朋友的重要性。兩個小時的課,他就講半個小時,剩下一個半小時都是十幾個同學根據老師上課講的內容,結合自己國家的經歷或者個人經歷,嘗試解釋周圍的孩子和你個人學習語言發展的一些心得體會。

這個時候我就陷入了一種中國學生熟悉的尷尬,我覺得我學習語言的特徵沒有什麼特別的,大家都是這麼學的,我也覺得老師講的語言發展的理論沒什麼我好繼續加的東西了,因為老師已經分析過了,我只能非常尷尬地講了我媽媽是怎麼通過英文單詞和中文的諧音教我背單詞的。

我尷尬的故事講完,沒想到班級裡面的同學非常願意聽我的分享,他們覺得用諧音記單詞,圖形與聲音與語義匹配的方式是非常新奇的,他們願意聽到不同的語言發展學習的思路。

同時來自我班級的另外一個同學,年紀比較大,是一個自閉症孩子的媽媽,40幾歲,她分享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解讀,關於她的自閉症兒子是如何發展語言的。大家知道自閉症孩子是非常難以集中注意力的。

一堂課下來,我其實只聽到教授講課本知識不超過半個小時,但是在剩餘的一個半小時裡面,我聽到來自不同背景、不同特點的人,關於同樣的知識多維度的解讀。這就是美國大學想打造的學習氛圍,他們把這個叫做多元化動態的學習環境。

進入到大學學習環境中的同學,不僅可以通過教授、學校的資源學到東西,還可以通過一批一批不同的同學(每個班都是走班制)不一樣的優秀個體學到不一樣的東西。教授佈置的課堂任務,由於做的人不一樣,每一屆出來的教學成果和project都是不一樣的,這是美國大學想要營造和打造的多元化池子。

反推到申請過程中,美國大學會更加註重看同學你到底比其他人不一樣在哪裡?到底有多不一樣?假如說我跟別人不一樣,別人喜歡心理學都是做研究,我喜歡心理學是做實踐項目的,從你的列表上看,你做了多久?影響力是多少?這就是看你的學術活動持續性,以及你是不是真實的個人特色考量標準。

我截取了部分優秀大學鋪在網上的一些話:

“那些學生的成績都太好了,所以你只能把它們扔到一邊,不以此做決定。”

“我們對於國際申請人的測試成績的看法並不是差別對待,而是因為那些國家的學生對於考試的重視遠遠大於美國學生。”

“錄取中國申請人最有挑戰性。因為他們‘看起來都差不多’,很難以區分。”

“來自中國的學生被認為不是單個的個體,而更像是一組平均值。”

左右都是圍繞著一個關鍵詞,就是尋找個性化的個體。

假如我們明白了美國大學對於學生的個性化的招生標準,不難理解為什麼同學和家長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焦慮。

學生可能會說:我在體制內學校,雖然周圍有一些要申請的同學,但是我們上的課都是一樣的,學校提供的活動基本上是敬老院或者文化交流,或者是體育比賽、藝術節,大家參加的活動都一樣。甚至部分比較新的國際學校提供的活動資源更少,然而學生還是挺多的。學生會覺得:我做的活動跟周圍人差不多,我們都是來自同一個生源地的申請者,我們的標化成績差不多,甚至選校也差不多,這個時候我們怎麼樣突出我的個性化呢?

接下來進入到最重要的部分——如何在儘可能減少時間精力的情況下,開展有效的個性化的課外活動?

三、如何有效提升軟實力&開展課外活動

同學們其實生活在非常幸福的年代,尤其是國際學校,大家已經充分意識到了綜合素質的提升對學生的培養、成長教育的作用,包括體制內的學校都會為學生提供或多或少的活動資源。校外的一些教育機構,或者是你個人、家庭的資源,也會讓你接觸和認識到各種各樣不同的活動資源。

這個時候大家不愁沒有活動參加,學生常會問到的問題是:老師我這麼多的活動該怎麼選?我摘選了學生常問到的非常可愛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老師,我同學的公益活動是去非洲給大象洗澡,我是去敬老院的,我怎麼能PK過他?

這個問題本身反映了學生意識到個性化的重要性,因為他覺得他的同學去非洲給大象洗澡比他更個性化、更與眾不同,這個同學已經意識到了該做什麼樣的活動,但是他沒有意識到怎麼打造個性化的活動。

非洲給大象洗澡作為活動資源來說挺獨特,但是看一下去敬老院做公益活動和去非洲給大象洗澡的公益活動都做了什麼?假設同學堅持每週去一次敬老院,並且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發現老人都有“想學電子產品,想用微信、淘寶,但不會”的通病,你設計了一套課程,非常簡單易懂,把所有你所在的敬老院老人都教會了,並且整個社區的敬老院老人都沿用了你的這套課程,那你的影響力和公益精神是不是比前一個去非洲給大象洗澡的人來得更深一點呢?你在你的活動中體現的熱情是不是比前一位同學更好一點呢?這是學生常會陷入的思維誤區。

第二個問題:老師我現在沒時間做活動,我想高一把托福考出來,高二把SAT考出來,高二升高三的兩個暑假我密集地補一下活動。

有這種想法的同學,首先特別好,你把軟實力的提升和硬實力的提升抬高到了相同重要的位置。大家別忘了一點,相當於HR在看求職簡歷一樣,假如我這個時候想招一個會編程的人,那你只在某一年的暑假學過短短兩個月的編程,你讓那些學了三年編程的人情何以堪呢?

推到申請也是,假如我特別想在申請素材中證明我是一個有公益精神的人,我只做了兩個月的公益項目,每個月去一次,那你跟堅持三年的人該怎麼去比呢?

這些可愛問題的背後反映出來更深層的問題就是:學生不夠認識自己,不夠認識身邊的活動資源。

第三個問題:老師,我想申請商科,是不是一定要參加商賽?

這個問題還有很多的問法,比如老師我想申請數學,是不是一定要參加AMC;我想申請經濟學,是不是一定要發論文?問這種問題的學生,深層次的焦慮就是對自己不夠了解,對活動資源也不夠了解。

從我們指導學生搭建活動主線思路的過程中,給到大家一些意見,無論是已經足夠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還是對自己不太瞭解的同學,都要嘗試往這兩條活動思路上去思考。

第一條,我知道自己哪兒厲害;

第二條,我不太清楚哪兒厲害,或者我想把自己打造成那麼厲害的人。

第一條路線就是我們剛才分享過的,尤其是哈佛大學錄取第二個學生的成長路徑類的主線活動思路。

我可能現在在某一方面的學術或者某一方面的英文演講表達能力不夠厲害,但是我想在申請素材中,等11升12的時候體現出我那個方面很厲害,所以我要在現在的起點和那個終點中劃出無數個階段性小任務。那每一段任務都是你接下來要參加的活動,這一串任務填到我們的CA系統活動列表上就是非常明顯的你某個方面能力的進階成長的主線活動。

第二條路線適用於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哪厲害,比如我物理很厲害或者數學很厲害,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在各種各樣不同大小平臺上,證明你跟其他越來越多的同齡人比你更厲害。小到可以參加學校的數學競賽,大到參加區域和國際競賽,或者參加競賽模式更多元化的比如數學題目接力賽、數學論文或者數學課題比賽,證明我不僅會刷題,其他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同樣強。

這是兩條非常典型的或者說學生常去實踐的活動主線思路。

假如再把搭建主線活動的思路剖析得更細一點,我建議無論處在什麼年級的同學在搭建主線活動的時候,都按照這條流程來思考:

1、認識自己

第一步,無論你現在是11年級或者9年級、8年級,都應該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學科興趣、能力優勢、日常關注的領域等等。我們都知道,孩子現在甚至到了大學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學科,這個非常正常。一般我跟學生溝通的時候,這個場景至少重複了有二十遍,比如:

我會問學生:你最喜歡的學科是哪個?

學生說:商科,或者是金融,或者是管理學。

我覺得挺神奇的,說:體制內的學校裡面沒接觸過這些,你為什麼喜歡這個學科?

學生說:因為能賺錢,因為同學覺得我擅長管人。

假如我再問細一步:你是怎麼擅長管人的?

學生說:我完成一個小組的project,我在組裡面,他們都不做事,只有我一個人做事,我最後把作業做完按時交給了老師。

請問這是管理和領導力嗎?所以大家對於自我的認識都是不夠準確的。這裡給到自我認識一些小的建議:

首先,無論學生在任何年級,永遠不要忽視探索的重要性,多去做嘗試,多做不同類型的嘗試。學生可能不知道自己感興趣什麼,但是他可能知道自己不感興趣什麼,這個問題反著問就好開始。

比如“學生你喜歡什麼專業?我不知道。什麼專業是想到大學四年都要學這個你肯定不會選的?數學。”好的,我們知道了,你探索的時候首先避開這個領域。從這樣的學科興趣的探索開始入手,淺到探索性的戶外實踐活動,深到二十到三十小時的學術專題課程,都能夠幫助學生儘早明確自己具體的學科興趣,才能方便後面開展活動。

第二個建議是日常關注領域。假如學生覺得自己實在沒時間探索自己的學科興趣,你不妨思考一下,你從睜開眼起床到回家,你通常會在哪些事情上目光停留更長一點?

學生可能會說娛樂八卦新聞。也可以,我們也有同學因為對網紅產品或者娛樂圈感興趣,寫了一篇網紅經濟的影響相關課題;還有學生上網常刷潮牌球鞋,也做過00後喜歡花大價錢買不值得的潮牌球鞋背後的原因思考相關課題…從自己的關注點和興趣著手來開展深度活動,永遠是最有個性化的一條嘗試方案。

2、認識自己的資源

第二點非常重要,叫做認識自己的資源。資源分三類,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校內資源,比如社團、課程、大型的活動、交流資源等等。學生可能會擔心:大家都去參加我們學校的公益義演了,大家都參加義賣了,那我填這個活動,小明也填這個活動,我們之間能有什麼區別?

這個時候就可以鼓勵學生,

首先你們倆是完全不一樣的人,你們參加同樣的活動,絕對不會達到同樣的效果,不會做同樣的事,一個活動有一千種使用的方法。



比如大家同樣是做公益義演,同學A可能是做表演節目的,他的影響力達到方式可能是他在表演的時候,場下有多少個觀眾。

假如另外一位同學是負責給這次義演做外聯和策劃的,他能利用個人資源或者個人談判能力,為公益義演cover掉很多物料或者餐飲費用,說明這個同學的表達溝通技巧非常強,他最後拉來的贊助金額就是他在公益義演中取得的影響力和成果。

各位家長不用擔心資源的同質化會不會影響我們的個性化素材,反而應該鼓勵學生不要去拷貝別人參加活動的方式,要努力找到你自己的優勢,就是認識自己,選擇自己適合使用資源的方式。

第二類資源就是校外資源。各位家長現在可能會看到鋪天蓋地的競賽輔導項目,國際競賽現在非常火。

第三類資源是個人社交資源和家庭資源。家庭資源也是學生需要在搭建主線活動中重視的一點。比如我一個學生爸爸是做傳統手工藝宣傳品製作的工作,學生本人也非常喜歡歷史。他父親就可以為他提供一些線下的大師採訪學習資源,他可以利用這些資源組建團隊,去深入地瞭解這方面的課題。這就是我們說的資源的個性化和獨特性,恰好也符合了他的興趣。假如學生本人或者家庭有這樣的資源,也建議學生考慮在池子裡面。

3、搭建主線

就像我剛才展示過的:我申請商科,是不是就要參加商賽?我申請數學,是不是就要參加AMC?

給一個建議:大家看這些比賽的時候,不要看它的表面,看這些比賽的骨架是什麼?也就是這個比賽核心考量學生的能力是什麼?比如同樣是商賽,有商業文書制競賽;有客觀題類競賽,考的是學生的知識廣度;有現場的案例分析,考學生的臨床反映以及知識的掌握熟練度。孩子最適合哪一種?孩子的優勢是什麼?再跟它做匹配。

或者你把孩子的優勢能力拎出來,不單單放在商科領域去找,比如孩子是一個臨床應變能力非常強的人,適不適合參加辯論類比賽?適不適合現場有presentation考察性質的比賽。

這是我們認識自己和認識資源中嘗試聯線搭建主線的最好方式,也建議各位家長看待一個國際競賽的含金量、承辦方的同時,要看看這個競賽的骨架考學生的能力是什麼?這個能力和優勢是不是我孩子現在有的?

否則讓一個性格非常活潑開朗的數學優勢學生備戰AMC刷題,對於他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也許經過幾個月,他可以刷出非常優秀的成績,但是有這段時間,他其實更適合學術十項全能,作為數學單科負責人帶領團隊打比賽,也許對於他來說是更容易拿獎項的方式。所以建議大家這樣去認識周圍的一些教育資源或者各種各樣的活動資源。

4、實踐落實

在我們認識自己、認識資源搭建主線的基礎上,就是實踐落實的這個環節,是做活動最痛苦的部分。

第一個痛苦的點是如何跟別人不一樣?第二個痛苦的點是怎麼做下來?

學生一開始做活動的時候,給自己畫下了一張大餅,想出了一個非常開腦洞的活動思路。比如一個學生要做傳統手工藝的年輕化宣傳,因為他發現周圍的同學都是在買蒂芙尼或者關注蒂芙尼洋品牌的金飾,爸爸可能關注的老鳳祥沒什麼人買了,他覺得要改變這樣的現狀。

同學,你要清醒地認識一點,你是不可能改變這個現狀的。你能做的是什麼?讓你周圍的同學能看下去一篇關於金銀篆刻的手工藝的文章。你怎麼能做到?是不是要拉一些會畫漫畫、會拍有趣小視頻的人一起,從零到一把高大上的任務剖解成無數個小模塊,並要學生從第一個模塊開始做起,這是實踐落實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們指導學生做活動的時候雙方都比較頭疼的部分。

學生容易一不小心把目標抬得太較高,或者餅畫得太大,或者一不小心就會被中間任意一個困難所擊退。這個時候我們只能把你的任務掰碎成無數個小塊,告訴你現在要做的就是讓這五個同學讀進去你寫的東西,讓他覺得這個技術有意思,再來談後面的。

這是實踐落實的部分,建議各位家長和學生也不妨這樣鼓勵自己的孩子。

5、成果&平臺展示

最後就是成果和品牌展示部分。根據你做的活動主題挑選適合展示的平臺,來進行成果展示。用量化的活動成果來要求自己的活動成就,比如我做了一個宣傳片,要讓多少人閱讀瀏覽?這是要達到的影響力,不妨按照這些來對自己提要求。

最後劃一下重點:

“認識自己”的重要性:

為自己規劃最“像自己”的主線活動,使自己的申請形象更多維立體;

如何更好的“認識自己”?

重視“多探索-多試錯-調整認知-反思&覆盤-加深自我認知”的重複過程;

如何更好認識自己的資源:

哪些身邊資源沒有得到重視&開發?

看到各類學術項目、競賽、活動資源的“骨架”,並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資源;

規劃主線&實踐落實:

“開腦洞”的同時,要注意可行性;

給各位家長和同學看兩個我們學生的錄取案例,同樣選了一個社科、一個理工科的學生錄取案例。

1、社科案例

這兩個同學標化成績一模一樣,都是對心理學感興趣,都是申的心理學專業,這個時候就要看活動了。

H同學

很活躍、外向,喜歡運動,皮膚黑黑,從活動素材包括他本人的感覺都是思維敏捷,他嘗試的活動,包括創意性優秀畢業論文或者創新思維大賽這樣的活動。

在參加一些團體的同齡人活動中,他發現同學都有做作業拖延的情況,所以做了中學生拖延現象的課題研究。

M同學

比較按部就班,比較常見的好好學生類型。他通過有次看電視劇發現自己對於家庭教育以及兒童早期心理學教育非常感興趣,於是他非常專心和踏實地學下來了三四十個小時的心理學課程,做了家庭教育關係對比和兒童成長的課題研究。

其他的一些活動也同時體現出他是非常有親和力的學生,文字表達功底很強,也有很多的藝術特長。這個學生進入到BC以後,除了學心理學之外,還輔修了戲劇專業,某種程度上也在他當時的活動素材裡面有所體現。

可以明顯看出來兩個相同標化成績、相同學科興趣的學生,甚至申請專業也是相同的,我們都知道這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所以他們有不同的優勢和興趣,通過參加的活動體現出來的申請形象也是不一樣的。

2、理工科案例

這兩個同學都是申請數學專業的,標化成績一樣的優秀,第一位錄取了康奈爾的數學專業,第二位錄取的是紐大的數學專業。

H同學

是非常競賽路線的,標紅的五個全是他填到獎項列表上的競賽,從國內到國際競賽,從初中到高中,從刷題類的數學競賽到數學研究論文型的比賽,再到創新科技項目的比賽,這位同學在多維度上都證明了自己的數學優勢,就屬於我們說的知道自己很厲害,不斷在各種平臺上挑戰自己、證實自己很厲害的路徑。

Z同學

是我們比較常見的一種學生,他非常活潑開朗,不僅數學非常有優勢,還非常多才多藝,他在各種各樣的公益藝演或者大型活動都是作為主持人,並且攝影和書法愛好。

這個同學他做了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公益活動,他在學校的圖書館幫忙做圖書分類志願者,做了三年。在這過程中,他發現學校的圖書分類實在太原始了,靠人手工分類。帶著這個問題,他正好到了杜克夏校學了編程這方面技術,包括在後續的高二過程中,他也花了三十個小時左右學完這個編程技術。

掌握了這個技術之後,他為學校編了一個語言識別的軟件和程序,幫助圖書館更好進行圖書分類。這是非常明顯的第一條成長路徑的主線活動思路——學生可能一開始數學的學術深度沒有這麼高,他通過參加夏校、參加科研項目,將自己的學術深度提高到了一定高度之後,反過來用自己的優勢幫助自己日常校園生活中的某一個問題。這是我們大多數同學都會願意嘗試的活動思路,畢竟不是每一個同學都是非常競賽路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