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小城科爾馬,紐約自由女神像設計者的家鄉

從斯特拉斯堡到科爾馬,約一個來小時的車程,沿途車也少,天也好。

臨近科爾馬時,前方突然出現一座自由女神像。

紐約的自由女神像眾所周知,但世界各地有上百個複製品,可能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我也只見過東京臺場的那個。那這裡為什麼會有一座呢。原來,科爾馬是自由女神像設計者弗雷德裡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的家鄉,所以就不奇怪了。

法國雕塑家弗雷德裡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1834-1904),就出生在科爾馬。

法國人為什麼要送自由女神像給美國,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英國是法國的宿敵,脫離英國統治的美國自然是法國的朋友,而且法國也曾為美國獨立付出了很多金錢和生命。

二來,彼時法國正處在拿破崙三世統治後期以及普法戰爭法國失敗時期,很多不滿拿破崙三世統治和普法戰爭結局的法國人也希望藉機表達自己的願望。

據設計者巴托爾迪回憶,向美國贈送自由女神像的想法源自他與法國政治家拉沃拉葉於1865年的一次飯後閒談,當時因蓄奴問題引發的南北戰爭剛剛結束,美國廢除了蓄奴制,拉沃拉葉說法國應該贈送給美國一件禮物,以示祝賀。也許拉沃拉葉就是隨口一說,但巴爾託迪卻一直記在心裡。

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巴托爾迪曾是法國軍隊的一員,戰爭失敗導致的拿破崙三世下臺,法蘭西第三共和成立,德意志帝國成立,他的家鄉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被割讓,都使他對自由和獨立的渴望更加強烈,為此他還創作了一些相關題材的雕塑作品。

1871年,贈送美國自由紀念雕像的想法讓他親赴美國,並親自選定了美國紐約的一座無人小島,決定在島上建一座巨大的自由女神雕像,這一提議也得到了美國方面的同意。雕像由法國出資建造和運輸,但基座和安裝則由美國方面負責。

至於自由女神的原型,說法很多,其實是古羅馬的自主女神立貝塔斯(Libertas)。很多人認為原型來自德拉克洛瓦的那幅著名繪畫《自由引導人民》則是不可能的,因為巴托爾迪和拉沃拉葉都十分不喜歡德拉克洛瓦和法國大革命。

雕像的製作歷史多年,也頗為曲折,巴托爾迪和拉沃拉葉兩人親自參與募捐籌資活動,雕塑分多個模塊分別鑄造,結構設計和組裝還得到了著名工程師,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亞歷山大.居斯塔夫.埃菲爾的大力幫助。

1885年6月,雕像運抵美國,1886年10月28日落成典禮舉行,巴托爾迪出席了落成儀式,他的夫人也是儀式現場僅有的兩位女性之一(當時美國女性沒有地位,不被允許出席這種場合)。我沒有去過美國,所以關於自由女神像我也不想多說,將來有機會去的話一定會再多寫一些。

另外,巴托爾迪(也稱巴特勒迪)還是位法國共濟會會員。

到達科爾馬後,就住在這條大街上。此時已是傍晚,趁天黑前趕緊先出去走走看看,熟悉一下週邊的環境。

酒店附近的一個廣場,科爾馬戰神廣場。廣場上有尊雕塑,建於1856年,作者就是自由女神像的設計者巴托爾迪,這是他最早的作品之一。

雕塑的主人是讓.拉普(Jean Rapp,1771-1821),科爾馬人,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中的軍官。

讓.拉普曾追隨拿破崙參加過很多次戰爭,遠征埃及、奧斯特里茨戰役、耶拿戰役、遠征莫斯科等,從士兵做到將軍。

拿破崙百日王朝期間,他依舊追隨拿破崙參戰,只是缺席了滑鐵盧戰役。拿破崙失敗後,路易十八也繼續使用過他。

廣場這一帶周圍比較新,沒有老建築。往老城區方向走。

1840年七月王朝時期建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巡迴法院。

科爾馬老城區,很多有特色的古老房屋,很多是16世紀的。

科爾馬,COLMAR的啤酒。

我們來之前,知道湖南衛視曾在這裡拍過《中餐廳》,第二天本想找一下餐廳的具體位置,但費了很多勁才找到,其實頭天傍晚就在餐廳門前拍的這個廣場,只是當時不知道,有點可笑。

拍這張照片站的位置就是《中餐廳》的餐廳門前。

這個地方叫小威尼斯,巧的是幾天後,就又跑了趟大威尼斯(有點折騰)。

皮革街,因過去是皮革製作集中地而得名。

一家快打烊的奶酪店。

和斯特拉斯堡一樣,科爾馬也有一座老海關,明天還要再來。

夜幕降臨的科爾馬。

冬天街上人不多,但餐館酒吧還是挺熱鬧的。

歐洲人的習慣,不管多冷,也喜歡坐在室外。

晚飯在一家當地人氣很旺的小餐廳吃的。

第二天白天準備再遊科爾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