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挡不住的“西引力”

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无数历史的辉煌,周、秦、汉、唐等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鼎盛的朝代,均建都于此,它见证了千载春秋的荣枯,保存了走向文明的记录,个个天赋异禀的风流人物,首首流传千年的诗篇,为中华古老的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画卷和最精彩的篇章。寻着千年历史的跫音,怀着珍藏于心的那份最初美好,在草木繁盛的夏日,与它第三次重逢。

钟鼓楼广场

或许你已去过西安,或许你正在去西安的路上,但这些耳熟能详的景点你一定不陌生: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大明宫遗址丹凤门、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长安塔……它们装点着古城西安,丰富着古城西安的文化内涵,成为西安游的必打卡地,而这些建筑作品均出自同一位建筑设计大师之手,是她复原了长安城的盛唐风貌,整座城市都留下她的烙印,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

1936年10月金秋,她出生在“锦官城”成都,故取名为“锦秋”。少年时代的张锦秋,并不想做一个像父母一样优秀的建筑师,她酷爱文学,想当作家,几乎达到痴迷的地步。当她18岁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她的父亲温和地劝说她放弃了文学梦,张锦秋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在这里,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师—建筑学界泰斗梁思成先生,成为他的女弟子。1966年,张锦秋离开清华大学,来到古城西安,从此与这座城血脉相连,结下不解之缘。

西安博物院

一辈子,一座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她在西北大地上创作了一座又一座闻名国内外的建筑,且自成体系,被人们称为“新唐风”。作为梁思成弟子的张锦秋,已继承恩师衣钵,用建筑家独有的创意,为我们复原出一个大唐风韵的新长安。

张院士一生获奖无数,在此不予罗列,但2015年5月8日却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让国人为之骄傲的日子。

经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2010年10月20日,张锦秋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成为该基金历史上第一位获奖女性)、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锦秋星”,浩瀚星空中,再添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冠名的小行星。这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是国际社会对张锦秋献身建筑事业所做重大贡献的充分肯定。

大唐芙蓉园

在“张锦秋星”命名仪式上,张院士的感言情真意切、文笔优美,其文学功底,可见一斑。我喜爱她的文字,摘录奉上,以示敬意: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今天的命名仪式。我从未盼望在宇宙中翱翔,因为我的工作必需根植于大地;我从未幻想自己会发出光芒,因为我一直在阳光的照耀下得以成长。天上的星辰对我来说遥不可及,今天太空中有了一颗‘张锦秋星’,这于我已远远超出了奖励、光荣的意义,而使我的精神得到了一次升华。我,一名中国建筑师将与宇宙同存,永远眺望着中华大地繁荣昌盛,演进着人类文明,这种感受前所未有。为此,我要感谢三秦大地的哺育和父老兄弟提供的创作平台,使我和我的团队能实现一个个小小的梦想;我要感谢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是你们给了我最高层次的奖励并向紫金山天文台提出了命名推荐;我要感谢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你们向国际行星中心作出了提名申报工作。当然,我对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的专家们怀有特别的敬意,没有小行星的发现,谈何小行星命名。210232号小行星的发现是一个漫长而谨慎的过程,你们付出了艰辛而持久的努力。天文学和建筑学都是古老的学科,你们在无限宇宙中观测研究已知的星体,探索追寻未知的奥秘;我们建筑师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不断探索、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我们工作的领域有着天壤之别,但我们矢志科学的精神是一致的,我们用自身的智慧和坚守,以身许国的情怀是一致的。天地何其大,与君共勉之。

……

苍穹中一颗星辰以中国建筑师命名,这光荣属于中国的建筑界,

属于古老而新生的陕西,属于焕发青春的古都西安,属于正在为‘一带一路’奋斗的西部建筑工作者。”

张院士的发言行云流水、感人肺腑,这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执着,我们的民族,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这样的知识精英,故国的文脉与精粹才得以传承与保存。

长安塔

今天,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的西安,已是世界的西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号角,在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是一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城市。大西安敞开怀抱,通过“西”纳英才、“安”心乐业,2018年新落户超73万人,形成“孔雀西北飞”、招才引智的强力磁场,释放出强大的“西引力”!走近它,你会为历史遗存的完美博大所震叹,也会为时代呈现的古韵新风所感喟!

西安不老,西安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