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武夷】福建画报:崇安古道 茶纸飘香

《福建画报》2019年第七期(总第464期)福建古驿道专栏大篇幅刊载文章《崇安古道 茶纸飘香》,回溯了武夷山桐木关、分水关、岭阳关、温林关、下梅村等古关古道的历史,描摹了当前的发展之路。现将文章微信首发如下(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崇安古道 茶纸飘香

武夷山是闽赣之间的界山和分水岭,这条蜿蜒曲折的东南第一高峰所在的武夷山脉,将中原来的文明通道拦腰截断。历史上,要实现对海西地区的有效控制,就必须横越武夷山脉开通行道,别无他途。历朝历代,经劳动人民披荆斩棘、开山劈石的多次开拓,慢慢形成了从江西进入福建的多条通道。

武夷山自然风景区内,大王峰—天心村古道上的茶人

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景区的大红袍母树有三棵六株,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已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文人遗韵 商路风云

武夷山市古名崇安,崇安县去往江西的古驿道始于汉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为平定闽越王叛乱,派大臣朱买臣统领三路大军攻打福建。其中一路经江西铅山凿通武夷山北部的分水关,修筑了能通车马辎重的"五尺道",直捣崇安闽越王的都城。从此,这条大道变成了闽越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途。清代茶路的开拓,又使其升级为国际商贸通道的一部分,从此车马喧嚣,热闹了150年。

分水关两旁的古道,虽纤若游丝,却编织了闽赣繁荣的文明历史。分水关南寨外有一处馆驿名叫苏州馆,早年是苏杭丝绸商人的歇脚处,随着路上商旅往来不绝,之后又有了酒楼、戏台及各种店铺……这一带逐渐繁华起来,苏州馆也成为地名。古道上河口、苏州馆等古村镇遗存的格局和风貌,可见当年的辉煌。

曾经的古道,沿途设有鹅湖驿、大安驿等大小30多处驿站。路上,日夜驿马如飞,商旅来往不绝。福建各地的茶,先汇集到崇安,挑夫经分水关挑到河口,再由水路沿信江入鄱阳湖,一路经赣江过梅岭入广东,一路溯长江到武汉。

古道上,既有朱熹、辛弃疾、陆游、徐霞客、马可·波罗等历史名人留下的文化足迹,更有被称为"崇安担"的挑夫洒下的血汗痕迹。挑夫们把浙、皖、赣等地产的丝绸、布匹、瓷器等挑进崇安,把福建的茶叶、荔枝、龙眼、柑桔、食盐等货物挑到河口。他们用自己的肩膀维持生计的同时,也维系着一条赣闽经济交往的通道。

公元1175年,朱熹应陆九渊邀请,经分水关去往铅山鹅湖书院。理学界的两位泰斗——陆九渊和朱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了一场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今天,这条古道早已废弃,但在莽岭和古村落遗址中,我们尚能寻找到几段荆棘丛生的残存古道、古关和客栈,它们是这条中原入闽商旅通道繁华的见证。

我们行走在岁月久远的闽赣古道上,崇安方言叫做"走西路"。"走西路"就是沿着崇安西溪流域,徜徉古渡口、遍访古茶村、驻足古驿站,一直追溯到分水关,找寻到散落在崇安以西的茶叶生产贸易经营、运输流转、茶俗信仰的文明碎片。

1997年12月,江西横丰至福建南平的横南线(现改称峰福线)建成通车,一座名为分水关的隧道洞穿武夷山脉

四渡村伞街是"西路"上的第一个街。如今这里的萧瑟让人很难想象,它竟是当年"走西路"的第一街。伞街的原住民大都姓陈,陈氏祖先很早在这里落脚,起初靠摆渡赚钱养家,后来闽赣两省官府修筑了一条互通的官马大道,从佛岭向西北往分水关一路延伸,这就是闽赣古道。旧时"走西路"的商旅行人都携带笨重的油布伞。他们驻足陈家客栈歇脚时,陈家就为他们张罗起修补雨伞的活儿。谁知过路商客都信赖他们,客人到此就把伞寄在此处,从江西返回时,再取走伞……于是,沿路有了伞铺,伞街也由此得名。

黄连坑地形狭长,中间是一条明清时期就修筑的官马大道,它全由鹅卵石和大石板铺就,宽敞坚实,成为村庄的中轴线。两侧的吊脚楼板壁房,就是商铺和客栈

一位陈姓老人自豪地说:"陈氏祖上了不起啊,靠雨伞生意挣了好多钱,所以才拓荒购地,并田扩充。"如今,伞街已不复存在卖伞修伞的店铺,但陈氏伞商购买百亩大丘的传奇故事,仍在武夷山民间流传,足见当年闽赣古道上的商旅贸易是何等繁荣。

"走西路"最后一条街,是离崇安县城最远、靠分水关最近的黄连坑街。武夷山文化研究学者赵建平告诉我们,黄连坑街是古代闽赣古道上最繁忙的运输之路,商人们运送茶叶的独轮车必经此地,车轮发出的咕噜声,昼夜在此轧轧作响,一直绵延到数里之外。黄连坑,一个带着苦味的地名,实际上包含着行旅艰难的暗喻,可这条狭长山谷里的黄连坑街,三百多年来运送了无数的武夷茶,也下了驿卒、使臣、举子们北上晋京的脚印。

小浆古道上,石阶西端设有榫卯,推测为安装护栏之用,以便挑夫休息,这也是古道高工艺建造的证据

如今,黄连坑街虽不复当年繁荣,但与它相伴的横南铁路、宁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铁路宛如三条平行动脉,穿过分水关隧道,谱写出闽赣交通与商贸的新史诗。

雄关漫道 墨纸生香

岭阳关亦称绵阳关,始建南宋。关隘在重崖峭壁之上,有"八闽雄关"之称,是武夷山八大关隘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关隘和古驿道。

岭阳关关口

武夷山北路有首《岭阳谣》唱道:"岭阳关哟,像扁担,一头挑江浙,一头挑崇安"。岭阳关确属闽浙赣要冲,是个鸡鸣三省的地方。

岭阳关有一个风俗:添祥礼,是岚谷乡民间传承下来的祈福仪式。每年的天罡日,大人们都会起早到岭阳关,在关顶点上香烛,跨过关隘,寓意"顺利过关",祈福一生平安顺遂

岭阳关既是关隘,便有血腥与杀戮。公元前110年,无诸王余善拥兵自重,汉武帝派将军杨仆率汉廷十万大军血战岭阳关;1646年,清军大举南侵,南明郑成功在岭阳关设军营,在百里岭阳道上拉开了"南明政权保卫战"的序幕……20世纪30年代初,闽北苏维埃在这里设立了"岭阳关对外贸易处",开展闽浙边和闽赣边的对外贸易。著名的闽北红军兵工厂建在岭阳关脚下,也称"岭阳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不仅供给闽北红军,还源源不断地送到赣东北苏区和中央苏区。

这是横源村保存最好的一座老建筑。村民周长茂告诉记者,这是他祖先的房子:"祖上是做宣纸生意的,这是明朝末年我爷爷的爷爷建的。"据介绍,当年他的祖上利用毛竹造纸,贩运到杭州等地售卖,发家致富

《岭阳谣》还唱道:"岭阳关哟,像扁担,一头挑百姓,一头挑平安。"岭阳关确实是一根"挑"着两个名叫丘岭和半山村庄的扁担,两个村虽分属闽赣两省,却仅相隔五里,言相通,习相同,通婚嫁。两地人们一起劳作,世世代代恪守着谦和礼让、亲善亲和的古训。岭阳关这根扁担,"挑"着两地的和睦。

岭阳关位于武夷山市岚谷乡西北部,与江西铅山交界

武夷山气候温润,盛产竹,因此造纸业盛久不衰。岭阳古道上的岚谷乡横源村便是以纸繁荣的村庄。明清时期,村中大多村民以造纸为业发家,贩纸业相当繁荣,小小山乡便有了许多富贵人家。现在,横源村中仍保留着明清时期徽派古建筑20多处,村子昔日的繁华依稀可见。

位于岭阳关岭尾的曾家客栈是当年商旅往来不绝的见证。1962年这里通车后,古驿道渐渐失去了它的交通功能,今年93岁的曾水发既是曾家客栈最后的主人,也是这一历史变迁的亲历者。他与来自江西的妻子的结缘也归功于当年这条热闹非凡的古驿道

峥嵘岁月 红色之都

温林关位于铅山县武夷山镇东偏南16.1千米处,关南属福建武夷山市,关北属铅山县。旧时是铅山通往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的孔道,因关口南邻福建温林村,故名温林关。

顺着温林关古道,我们追寻着当年的红色峥嵘岁月。

地势险要的温林关古道

洋庄乡坑口村是个偏僻村庄。温林关和寮竹关横贯其间,北出寮竹关与江西上饶县交界,西北过温林关与江西铅山县毗邻,南经洋庄乡距县城32公里,进出此地仅有一条道,故名坑口。这里天然形成的兵家必争要塞,是近代史上农民举旗聚义、揭竿闹革命、建立红色根据地的地方。

坑口村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闽赣交界处。境内群山环抱,地势险要

坑口长涧源不仅是方志敏入闽第一战和闽北独立师重新整编之地,也是闽北各路红军游击队,从闽北出发,翻越温林关,开赴江西省铅山县石塘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集合出发之地。

程国宝和他的妻子章玉妹在长涧源饲养山羊已经一年多了。2018年3月,夫妻二人从温州带着小羊崽回到老家长涧源,开始了种田、牧羊的生活

如今,坑口长涧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和平宁静,山水秀美,没有网络、信号,甚至连供电都是有限的。这里的平静无声胜有声,生活在这里朴实的人们将当年红军吃苦耐劳、坚毅不屈的品格传扬着,缓缓的溪水似乎将曾经发生过的红色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方志敏在武夷山坑口村农家墙上书写的"中国红军万岁"标语

1931闽北革命形势危急,红十军政委方志敏和军长周建屏率红十军从温林关进军福建崇安。 国民党第二次围剿苏区派了两万多人的军队,方志敏率领红十军五千人,进入闽北,第一场战役就发生在坑口,红十军获得巨大胜利,恢复了闽北分区委党政军机关驻地坑口区委和苏维埃政府。离开时,方志敏在墙上留下"中国红军万岁"的标语,一直保存到现在。方志敏率红十军首次入闽前后作战斗11次, "战战皆胜",粉碎了国民党派对崇安苏区的第二次反革命"围剿",使崇安苏区从危急中得到恢复和巩固。

1931年10月,闽北分区委,分区苏维埃政府从坑口迁往大安。在大安街召开闽北分区第一次党代会

1938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坑口成立,这里也是闽浙赣特委的诞生地,被誉为"闽北红色首府"。

洋庄乡,闽北苏维埃政权会议厅旧址内景

现在的坑口,不仅保留了许多红色遗迹,还建起红色广场和纪念馆,以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里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故事,让这份红色血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坑口村全景

正山小种 茶事传奇

桐木关为铅山与福建的八大关中,现在唯一还有楼关的关口。

桐木关不以关闻名于世,但以茶享誉中外。

桐木关:隐藏在峡谷深处古道边的这个小山村,叫桐木村。早在宋代,这里就已经种植茶树

"并非武夷山的茶皆称'岩茶',有一处海拔千米以上者,名曰桐木关,桐木关出品的茶则为红茶,'正山小种'是也。"说起武夷山的茶叶,不能不提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17世纪初,正山小种红茶乘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远渡重洋到达欧洲,之后迅速风靡欧洲上流社会。拜伦在《唐璜》中赞美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桐木关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系古代交通与军事要地,曾筑垣而驻戍卒,以坚防守,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

恰克图的贸易兴起后,茶叶成了最大宗商品,而红茶又是茶叶中最受俄国商人青睐的品种。中国有广大产茶区,晋商却独本武夷山而来,武夷山原产,品质优良的正山小种红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立关北望,两侧高山耸峙入云,"V"形的大峡谷犹如一道天堑,直向江西铅山县伸展。这是地质活动造成的桐木关断裂带,极其雄奇壮观

请横过来看

关于正山小种的诞生,当地有一个传说。明末清初,时局动荡。有一天,一支军队从由赣入闽,夜宿桐木关。此时正值茶季,家家都在发酵制茶,"过兵"使得惊恐的桐木关茶人无心理茶,第二天队伍开跋,新鲜茶叶却无法及时烘干被挤压发酵成了黑色。茶人不舍丢弃,便将茶叶用焙火烘干,挑到集市,不想却大受欢迎。于是,武夷山茶的一个新品种诞生,正山小种迅速扬名天下,大有与岩茶分庭抗礼之势。

茶路起点 万里茗香

当溪水缓缓流过,将下梅村分为南北两条街,街两边散布着30多栋明清古建筑。实际上,这是一条人工运河。当年下梅富商耗巨资开凿这条运河,便是为了让船能够从梅溪直接到达茶坊。这是下梅唯一沟通外埠的水路,茶叶由此进出。

下梅古时是商贾云集之地,山西晋商在这里施展才华,武夷山的岩茶、红茶便从这里起运,北至山西、内蒙、俄罗斯,南至福州、厦门、印度。因此,下梅村又称"晋商万里茶路起点"

下梅是一个因茶而兴,也因茶而衰的古村落。昔日,一艘艘载满茶叶的船只从这里出发,途径江西、湖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辗转运至俄罗斯恰克图,行程5000多公里,成为举世闻名的中蒙俄万里茶道。

依然缓缓流淌的当溪水,尽管早已不见了昔日里舟来楫往、南下北上的热闹与喧嚣,但因茶留下的文明遗存,却与今天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下梅独特的魅力

下梅邹姓是茶叶贸易大户。清代中后期,万里茶道的主要开辟者——山西省榆次市常氏茶商,与下梅村邹氏景隆号茶商,建立起贸易伙伴关系,从下梅收购茶叶先走水路运到县城,再用马车载到江西河口(今铅山县)登船,再一路北上,经归化,过库仑,到达中俄边境,转手给恰克图的俄罗斯商人。《崇安县志》中记载了当时晋商在武夷山采购集运茶叶的繁忙景象:"康熙19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余艘,转运不绝……"

邹氏第29世孙邹全荣是武夷山知名文化学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下梅人文历史资料的研究与挖掘。他说,沉寂的万里茶道历史正在被唤醒,尤其是积淀在万里茶道上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这就是下梅的乡愁。"

茶的运输,使崇安(今武夷山)这个闽地小县与外界联通起来,并成为富甲一方的宝地;也带动了沿途200多个城市的发展,促进了中蒙俄三国的经济交流。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将万里茶道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

下梅的茶,武夷的茶,浓缩着历史,更昭示着未来。

(文/吴承熹 图/赖小兵 吴军 黄景业 武夷山宣传部 武夷山市文体旅局供图 福建画报原文编辑/赖小兵 吴军 吴承熹)

来源 | 福建画报

更多武夷山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武夷山"(ID:zizaiwu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