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伯鈞之死看《驚蟄》裡的“懸疑”

如果你做過邏輯推理的題目,好不容易理順了,選了個答案,這時有人說題目出錯了,少給了已知條件。

那麼,就算你的答案是正確的,你會不會很高興?

《諜戰深海之驚蟄》裡,肖正國、周海潮、江元寶三人去上海執行任務,誰知重了埋伏,江元寶直接被抓了。領隊肖正國腿部中槍後逃到了他們之前包場的電影院。在這裡,被副手周海潮背後開槍打中脖子,沒搶救過來。慌亂中,周海潮把他的懷錶遺失在了現場,隨後而來的日本人也沒有取走這塊表。

本來,周海潮殺肖正國的這個事情可能是神不知鬼不覺的,我作為觀眾也大概覺得沒辦法了,畢竟真的肖正國死了啊!

可是神奇的是,現場還有第三個人!這個叫劉成的軍統上海颶風隊員,周海潮來時沒發現,日本人來時也沒發現,他不但耳聞了周海潮開槍殺人,而且還揀到了懷錶。

更神奇的是,他沒有把懷錶和自己的判斷交給他的上級和組織,反而讓人捎給了一個遠在重慶的電訊組組長!指望其找出開槍的那個人,也就是周海潮。

最神奇的是,這一段不是跟劇情同步進行的,如果不演,觀眾是不知道現場有第三人的。

肖正國的好友李伯鈞

拿到了劉成捎來的東西,晚上要去找“肖正國”說一說重要的事情,出門前還甩了甩厚重的長圍巾。

等到李伯鈞死在肖正國家時,觀眾才知道李伯鈞是死於毒藥注射,並且圍巾不見了。我們知道李伯鈞是必須要死的,因為這樣就少了一個懷疑肖正國的人,同時也能讓周海潮再多發揮一段時間。

可是,為什麼不將李伯鈞到肖正國家這一路上的重點都演給我們看呢?而要在事後通過張離,通過一個賣花小姑娘來解密,導演是覺得我們都看不懂嗎?

又比如肖正國跟飛行員們進防空洞這段,雖然我們都知道人是不會死的,但是暫時不演肖正國他們進洞後的安排,又是怎樣逃得性命,要留待後來肖正國回憶。

而且,肖正國看防空洞的圖紙似乎也沒有提前演繹,同樣是通過回憶表現。

如果這樣算是一種表現手法,那麼情節的發展過程中,觀眾們就都無法判斷了,因為你不知道下一個片段裡,誰會多回憶出某個不為人知的細節來!

如果我們看電視劇只注重結果的話,《驚蟄》無非說的是一個小混混因緣際會成為日本人的棋子,被打入軍統內部,歷經艱險,隨著愛國意識的覺醒,最後加入了我黨,為國為民,不惜捐軀。

如果關鍵性的情節都可以通過後來補上,懸疑劇的過程就不重要了嗎?演員在關鍵時刻的表演紮根在哪裡呢?明明死不掉,還非要表演的飄飄欲仙是不是難為人家了?

我們希望我們所看到的諜戰劇裡的鬥智鬥勇,不是建立在信息不對稱上的,而是基於邏輯基於事實基於縝密的分析。

如果電視劇演的是一段故事,作為觀眾,作為旁觀者,我們當然希望能一窺故事的全貌,知曉故事發生的所有要素,儘可能瞭解其中的細節,否則,我們為什麼要花費我們的寶貴時間呢?

如果我們代入了角色,我也希望能儘可能多的瞭解故事細節,要是關鍵的地方都疏漏了,那我們的代入感豈不是很可笑?

而且,這種疏漏不是我是我們看劇不認真,也不是我們邏輯不通順,而是我們不知道這部分信息,是導演沒在這個時間段把重要信息呈現給我們看。

都說諸葛亮會打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打仗之前會安排說某某領兵多少去哪裡埋伏或者陣前怎麼幹,又是某某領兵多少幹什麼,這樣的話,觀眾提前知道安排,對後面出現的翻轉會有心理準備,而不是等到最後再來看某個將領的回憶說,原來丞相還安排他幹了另一件事!

當然,每個導演講故事的手法不同,畫面呈現的技巧也不一樣,許多情況需要通過第三人來闡述,但是老是揮舞上帝之手,把重要情節後置,咱們看的時候就會感覺浪費了感情,而不是恍然大悟,或者說原來如此!

(圖片來自視頻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