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如“驚蟄”

驚蟄一聲春雷響,萬物齊生長。

一聲春雷喚醒千萬沉睡的生靈。

這就是驚蟄。

10月22日,電視劇《諜戰深海之驚蟄》開播,熱度節節攀升。收視率一度高達1.7%,貓眼評分7.8,微博話題閱讀量也已經突破20億次。

這部根據海飛小說《驚蟄》改編,由張若昀、王鷗、闞清子等領銜主演的諜戰劇,滿足了不同層次觀眾的需求,無論是在電視端還是網絡端都收穫了一眾好評,尤其打動了年輕觀眾。年輕面孔與傳統諜戰故事的結合,打破了傳統諜戰劇固有的創作模式;個人命運與時代沉浮的勾連喚醒了年輕一代的責任與意識。這部諜戰劇在經過發酵之後終於撥雲見日。

《驚蟄》如“驚蟄”

1

構築年輕化的表達體系

諜戰本就是深受觀眾喜愛的題材,兼備了懸疑、推理、犯罪、愛情等多種元素。強情節、高懸念等特殊優勢,吸引了一大批忠實擁躉。

2005年柳雲龍主演的《暗算》播出,諜戰劇迎來了春天,之後大眾熟知的《密電風雲》《血色迷霧》《潛伏》等都遵循傳統的創作模式——由老、中代演員挑大樑,劇情緊緊圍繞敵我雙方地下潛伏活動展開。

《驚蟄》如“驚蟄”

這樣的搭配對諜戰劇來說,雖然完成度極高,保證了創作質量和嚴謹度,但是很難和年輕觀眾產生共鳴和情感聯繫。如何通過角色塑造來向年輕群體傳遞影視劇中的思想價值和觀念,便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首次打破該壁壘的當屬2015年播出的《偽裝者》。這部由胡歌、王凱、靳東、王鷗、宋軼等領銜主演的諜戰劇獲得了年度收視冠軍。胡歌扮演的紈絝子弟與美女特工宋軼的虐戀感情戲,靳東式霸道總裁與禁慾系僕人王凱組合的“男男CP”等都曾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掀起熱議,讓年輕人磕上頭。

《驚蟄》如“驚蟄”

輕鬆幽默的臺詞、頗具現代感的人物設定、適當的愛情戲碼等年輕人喜愛的元素平衡了諜戰劇以往厚重與嚴謹的表達,開啟了諜戰劇年輕化、偶像化的新時代,推動了諜戰劇的轉型。

受眾年輕化已經成為影視市場的總體趨向,演員陣容年輕化和劇情內容年輕化都很重要。對於諜戰戲這樣有著特殊和固定時代背景的題材來說,同時維繫傳統觀眾群體和年輕受眾實屬不易——既要保持諜戰劇的水準,又對年輕演員的演技提出挑戰。

主演張若昀和闞清子之前在同題材劇《麻雀》中分別扮演唐山海和李小男,備受好評,積累了部分觀眾基礎。本次張若昀一人分飾兩角,“雙面間諜,多重身份”的戲劇化反轉強化了人物的看點;餘小晚這一獨立女性的角色設定也符合當下人們對女性的審美——喜歡跳舞打麻將,不依附於男權,對待愛情頭腦清醒,有自己獨立的看法。男主與二位女性角色的情感糾葛也成為網友議論的焦點。

《驚蟄》如“驚蟄”

2

凸顯個人意識的“以小見大”

2019年7月9日,電視劇內容管理工作專題會議要求重點加強對宮鬥劇、抗戰劇、諜戰劇的備案公示審核和內容審查,從整體上優化播出內容,增強精品內容的影響力和引領力。

2019年7月29日,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下發《關於做好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電視劇展播工作的通知》,部署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電視劇展播工作,遴選86部劇目,供全國各級電視臺尤其是各省級衛視自8月起選購播出,發揮電視播出的引領力和影響力。

《驚蟄》就是展播的劇目之一。

該劇以時下最流行的小人物視角切入,通過人物所經歷的磨難和蛻變來刻畫所處時代的風雲變幻。該劇男主角是一位混跡江湖,靠販賣情報為生的街頭混混陳山,因長相酷似軍統特工肖正國,被日本特務頭子荒木惟意外看中,從此捲入一場腥風血雨的地下戰爭。

《驚蟄》如“驚蟄”

與很多諜戰劇相同,這部作品的最大看點,便是男主陳山的多重身份和因此產生的內心矛盾。

在成為特工之前,陳山只是一個泯然眾人的混混。1941年的上海,各方勢力交錯複雜,暗潮湧動,亂世求生已是自身難保。在被捲進這一場地下鬥爭後,陳山先是被迫打入重慶政府內部。

潛伏生涯驚心動魄,在這裡,他遇到了共產黨潛伏者張離。二人在相互扶持下,一次一次化險為夷。在共產黨員張離和錢時英對他的不斷影響下,陳山內心抗日的種子慢慢萌芽並逐漸成長,毅然站到了抗日的陣營。之後,為粉碎日寇陰謀,陳山和張離冒著生命危險再次回到上海。在與敵人的鬥智鬥勇中,陳山最終確立了信仰,成長為了一名真正的共產主義戰士。

《驚蟄》如“驚蟄”

陳山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從社會底層的混混到共產主義戰士,其間心理的轉變,身份的輾轉經歷了重重考驗。這樣的情節設定貼合現實,給予觀眾足夠的緩衝時間,讓戲劇化的轉折有了可信度和現實的基礎。

劇中其他人物塑造也同樣沒有脫離實際,成為空殼。陳山的父親偏愛大兒子,卻偏偏自己年邁體衰,大兒子音訊全無。陳山唯一的小妹雙目失明,但聰慧異常。主角普通的家庭背景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讓觀眾在享受劇情進展的同時能夠迅速代入,與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

3

表達“成長”的現實意義

編劇海飛在開始創作諜戰劇之前是一位純文學作家,拿過人民文學獎等諸多獎項。短篇小說《閃光的胡琴》獲得《上海文學》首屆全國短篇小說大賽一等獎;長篇小說《向延安》獲得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茅臺杯”最佳長篇小說獎。2013年,創作的小說《捕風者》獲得《小說選刊》雙年獎。此前曾擔任諜戰劇《麻雀》的編劇。

《驚蟄》的劇情節奏準確地把握了“成長”這個概念。橫向的人物關係促使一個小混混蛻變為身經百戰的地下工作者,得到了精神上的昇華;縱向的時間推移則將他送上正確的人生軌道。

在這部劇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個體命運與時代發生的關係。

文學作家出身的海飛對諜戰劇的現實意義有著更準確的把握。

這張經緯交錯的網勾勒出小人物最終成長為以國家安危為己任的進步青年的心路歷程,在年輕化的語境中講述革命風雲變幻,觸動個人與民族、國家命運的感悟,豐富了主旋律的表達方式。在深層次探索諜戰劇內在核心價值和創作初衷的同時,凸顯了諜戰題材的現實意義。

《驚蟄》如“驚蟄”

《小說評論》曾評:在革命歷史話語被消解弱化的當下時代,海飛以底層個體日常生活需求為新的價值立足點,通過弱者在亂世中的離亂命運與對和平生活的渴求,讓讀者得以重新思考國族話語、集體政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前有《麻雀》,後有《驚蟄》。從海飛的編劇之路看來,他在努力成為一位合格甚至優秀的編劇。分得清創作目的,拎得清創作界限,靜下心來,這不僅僅是每一位創作者需要的狀態,也是影視行業每一位工作者所應堅守的底線。

這樣,才能在春雷起時,萬物驚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