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丁叔言 系列之 王氏母亲和舅舅王统照

王统照(1897-1957)

本文转自民国潍县士绅丁叔言之子丁永志先生自述

延伸阅读: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现代作家。山东诸城人。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办《曙光》。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著有多部长篇小说。

光绪三十年,即公历1904年,父亲丁叔言十七岁时初婚,娶了我的臧氏母亲臧淑如为妻。到宣统三年,即公历1911年,臧氏母亲去世。到民国元年,即公历1912年,父亲根据臧氏母亲的遗愿,娶了我的王氏母亲为继室。父亲在他的《回顾》中记有:"继室王氏,名淑贞,字慧宜,诸城王秉慈先生长女,世居诸城城北之相州镇。"王氏母亲是我的亲生母亲,她出生在一个堂号为《养德堂》的地主家庭中,王秉慈是我的外祖父,外祖母叫李清,他们生了四个孩子,三女一男。我母亲慧宜是长女,舅舅王统照是老二,我叫他二舅,二舅的两个妹妹一个叫卓宜,一个叫佩宜。外祖父王秉慈,字季航,自幼读书,知书达礼,能诗善文,写得一手好字,但是体质单薄,精神脆弱,不懂社会,办事无能,受人欺负,三十几岁就经常神经错乱。后来,一场突发的神经错乱,加以受到风寒诱发的气喘痰涌,就离开了人世。那年舅舅只有七岁,母亲也才九岁,舅舅的两个妹妹,当时才会走路和玩耍。而外祖母李清却是一个既坚强、刚毅,又温柔、贤惠的女子,她自幼聪颖好学,喜欢读唐诗宋词,她的父亲李肇玺原是诸城县城有名的翰林,早年曾任过贵州监察道等官职。外祖母在出嫁之前,曾跟随父亲游历云贵,看到了许多自然风光,听到里许多神话故事。外祖父去世后,外祖母带着四个不懂事的孩子,自叹命苦。但她尽力而为,对孩子们进行培养、教育,特别是寄希望于舅舅,期望他长大后能够成材。

外祖母为舅舅聘请了德高望重的王肖楠先生为启蒙老师。王肖楠是晚清秀才,既精通中国古代经典,又懂数学、地理,使童年的舅舅受益匪浅。舅舅不愿意一个人听课,外祖母就叫母亲一起听,于是我母亲就成了当然的陪读,从而母亲也就得到了学习的机会。舅舅自幼聪慧,加以王先生教学有方,学业进展很快。到十五岁时,不仅已学了《四书》、《五经》,和其它一些古文、诗词,还学了《新体地理》、《笔算数学》、《历史教科书》等新学课本。而且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课余陆续读完了《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石头记》、《水浒》等文学书籍。往往在读过之后,再从中选择一些他认为精彩的情节讲给母亲听。舅舅从儿童时期就孜孜不倦地从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吸取营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文学和以主要精力从事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舅舅在1913年,考入了济南山左学堂读书,次年山左学堂改名为省立第一中学。舅舅在济南读书时,第一次读了鲁迅用笔名周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文言小说《怀归》。他暑假时带了这本《小说月报》,反复阅读,并且向我父亲介绍说:"这是一篇极好的著作,他引人入胜,百看不厌,实在难得"。父亲说,舅舅在步入文坛之前,已经受到了鲁迅文艺思想的影响。

由于舅舅在中学时期就酷爱文学,开始写诗,写小说,而父亲则从事教育,也喜欢写诗和研究文学,所以舅舅和父亲不仅是至亲,且又是文友。舅舅从诸城到济南,必先经过潍县,所以在潍县接送就成了我父亲的任务。在放寒暑假时,舅舅常顺便在潍县住上几天,与我母亲团聚,同时与我父亲谈论诗文,常有诗词唱和与诗词互赠,单是舅舅的《剑啸庐诗草》和父亲的《养静轩诗草》中他们相互唱和的诗词就有多首。这种共同的爱好,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1916年,舅舅十九岁时结婚,舅母是章丘县旧军镇的孟昭兰,字自芳,结婚那年二十二岁,而媒人就是我的父亲。当时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旧军孟家是'亚圣'孟子的嫡传后裔,世代经商而不忘读书。孟家的著名商号"瑞蚨祥"、"瑞生祥"遍布北京、济南、青岛等地。丁家和孟家一向是姻亲,我的祖母孟氏就是孟昭兰的嫡亲姑母。丁家是潍县首富,"养德堂"王家是相州首富,王家和孟家联婚是亲上加亲。所以,我父亲提出此事,母亲就积极赞助,告知我外祖母,外祖母一听正中心意,当时就满口答应。舅舅当时在济南读书,还没有放假,外祖母已经择定了完婚吉日,然后捎信给舅舅让他放假时回家结婚,这完全是一场包办婚姻。按当时的习俗,儿女的婚事一向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决定。母命难违,舅舅只能应允,完成了婚礼。

1917年,舅舅写了他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纪念》。《纪念》塑造了一个名叫慧瑛的贤惠妇女形象,由于她的勤劳操作,减轻丈夫的负担,丈夫的大作才得以问世。她借钱给姨妈治病,出钱给穷学生交学费,她还尽一切可能救济灾民。写好后将稿子给父亲阅读,并进行讨论、修改。舅舅在这篇小说后边,用剑三的名字写了一个短"识":"余赏谓社会之恶,多造因家庭,而家庭之责,又须归之妇女。若家庭有一个理想中之慧瑛其人,则百事可治,否则日日言此言彼,终是治标不治本之论。"舅舅叫父亲写一"附志",父亲写道:"家庭之幸福,实为社会改良之基,而夫妇性情相合,又为家庭造福之源。必性情一而后观察事物也同,观察事物同而后能相濡而相沫,即家有慧瑛,亦需能有人消受也"。 舅舅所写的这篇小说《纪念》及"识"与"附志"于1918年8月发表在《妇女杂志》上,晚于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三个月,属于中国新文学最早的一批白话短篇小说之一。此后,父亲和舅舅之间的书信来往甚密,友谊与感情俱增。

父亲爱好诗词,宣统二年,即1910年,父亲二十三岁时就学诗于郭果园。父亲在回忆时写道:"年来学诗,苦无门径可寻,乃与文初弟、东斋侄、及张六吉君、江阴曹颖甫君,游于果园先生之门。"郭果园名恩孚,字伯尹,号蓉汀,又号果园,潍县西关人,为当时的"胶东四大诗人"之一,生于1846年,卒于1915年。父亲在回忆时曾记有:"果园师,居崂山三载,病极,其子迎之归,卒于家。"1918年,父亲又受业于傅绍虞,学习诗词。傅绍虞是高密人,与郭果园齐名,为当时的"胶东四大诗人"之一。父亲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经写道:"高密傅丙鑑绍虞先生,胶东诗人也,与平度董锦章、白澄泉、潍县郭果园齐名,时称胶东四大诗人。自果园先生去世,学诗苦无人指正,今岁与王淑贻、王剑三、及文初弟、东斋侄,共组潜社,请绍虞先生主社政。"其中王剑三即舅舅,王统照,字剑三。

1918年舅舅到了北京,考入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读书,在北京舅舅参加了1919年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参加了天安门前的盛大集会和五月四日"火烧赵家楼"的示威运动。1920年舅舅与郑振铎、周作人、沈雁冰、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发表了宣言和简章,《民国日报》、《新青年》相继刊登。1923年,舅舅被推选为书记干事,负责北京分会的会务工作,并主编《文学旬刊》。《文学旬刊》得到了周作人、徐志摩等著名作家的支持。舅舅在北京读书时,诸城的产业委托父亲经营,他的学费和各项开支也往往由我父亲来筹措,创办《文学旬刊》所需经费不足之处,也由父亲赞助,同时父亲也积极投稿以表支持,父亲写的诗在《文学旬刊》上发表的就有十六首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