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40岁,带领40名“娘子军”专做红薯干,年销300万元


#自拍我的故事# 《今日头条》的读者朋友、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叫王彦,今年40岁,来自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后魏家村。多年来,我和丈夫扎根小山村创业,带领40多名“娘子军”加工红薯干,从最初的年销几千元,到现在年销300多万元,我们已经坚持了14年。


我们村地处山区丘陵,地里种出的地瓜甜度高,品质好,地瓜煮熟后,经过晾晒加工成红薯干,非常好吃。2005年,有外贸公司在村里设点收购红薯干,出口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最火的时候,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红薯干。这是今年我在家里储存的蜜薯。
当时,我和丈夫刚结婚不久,本想打算外出打工的,但是看到村里加工红薯干挣钱还可以,就加入了这个行业。开始做红薯干的时候,我连地瓜的品种都分不清楚,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学习之后,逐渐掌握了地瓜种植到加工成薯干的技术。这是今年准备加工的蜜薯。

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市场行情起起伏伏,往往不受个人意愿左右。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公司倒闭,停止收购红薯干收购,全村大部分加工户都不干了,另谋出路。村里曾经热火朝天加工红薯干的热闹场面,一下子冷清了很多。图为工人在用电炉蒸地瓜。
此后几年,仍然有二十几户坚持加工红薯干,自产自销。到了2015年,全村加工红薯干的农户,加上我们也就只有十几户了,而且产量锐减,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当时我就想,只要能够做出品质好的红薯干,就一定会有市场,必须得转换思路,寻找新的出路。图为工人在为熟的红薯去皮。
当时仅剩的十几家红薯加工农户,为了竞争,互相压价,导致市场混乱,加工后不仅挣不到钱,有的甚至赔本。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主动联系加工户,统一经营思路,并组织成立了魏家薯干专业合作社,全体加工户“抱团取暖”,共同创业。图为工人用专用工具切红薯片。

我们统一收购地瓜,统一存储,统一加工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包装,并注册了商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逐渐打出了我们自己的品牌。使地瓜种植户,红薯加工户双方受益,同时还解决了40多名“留守妇女”就业。图为工人在摆放红薯条。
回首十几年的创业历程,充满了无尽的艰辛和酸甜苦辣。曾经因为掌握不好红薯的存储和红薯干的加工技术,白白浪费掉了几千斤红薯。曾经因为市场低迷,辛辛苦苦一年,连人工费都挣不出来。多年来,我和丈夫坚守在小山村,我对外负责营销管理和生产技术,他负责内部管理和运营,我们配合默契,生意做得比较顺手。让我明白了“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的老话。图为工人在查看红薯干湿度。
我们做红薯干到现在已经14年了,市场行情每年都不一样。我们的加工技术和管理每年也都在不断的变化着。最初的那些年,加工红薯干是“水煮日晒”,看天吃饭,天气晴朗的时候,产量就高,品质就好。如果遇到连阴天,红薯干容易坏。图为晾晒好的红薯干晶莹剔透。

后来,“水煮红薯”就改良成了“大锅蒸红薯”,现在改进成了“电炉蒸红薯”,不仅效率高,而且还节省了人工成本。晾晒环节,从最初的“露天晾晒”也改进成了“车间烘烤”,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红薯干的品质也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和丈夫魏本新查看红薯干的质量。
以前,我们加工的红薯干,因为是传统“露天晾晒”,红薯干的干湿程度不容易把控,品质保证不了,所以一家一个样。如今,我们加工的红薯干,因为有了“烘烤车间”,彻底改变了“看天吃饭”局面,而且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在记录工人出勤情况。
在销售方面,过去是主动上门跑业务,现在是在家等着客户上门谈业务。我们从“主动销售”变成了“被动销售”,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足以说明,我们在这个行业内坚持了十几年所带来的良好口碑和知名度。目前年产红薯干40万斤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山东日照、青岛、潍坊、济南等地,并经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这是客户上门购买红薯干。

这几年,为了扩大业务量,我们又开发了纯手工地瓜粉条。我们找来民间的几位制作粉条的老手艺人,每年都制作7000多斤手工粉条,打造传统手工制作品牌,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手工粉条比机器制作的高出一倍多,但还是非常畅销。这是工人在制作纯手工粉条。
围绕红薯的开发,我们还找来民间烙煎饼的手艺人,纯手工烙地瓜煎饼,价格比机器制作的高出四五倍,仍然供不应求。目前40多名“留守妇女”在农闲时节,每个月在家门口就能挣到2500元至3000元左右,男劳力都在3000元以上。这是工人们在烙煎饼。
未来,我和丈夫将继续坚持以红薯干为主打产品,以土味“乡愁”的休闲食品为卖点,拓宽销售渠道,为乡亲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把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这是我和丈夫在研究新产品手工粉皮。欢迎关注《新图视野》,打开温暖视界,感受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