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处文物资料流失,却被日本人研究透了,中国研究还得靠日本书籍


大家先来看这张图,了解胡同的朋友一看就再熟悉不过了,典型的胡同大杂院。今天咱说的这个大杂院可与众不同,因为它曾经是个衙门,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它的研究资料却是我们辗转从日本得到的。下面详细讲一下这小院落的故事:


这处院落位于宣武门附近的新文化街,在街中部的北侧,可以看到一个十分宽大的院门,一般这种院子都是有故事的。果然,它就是曾经的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来看一下院门的细节,仍然保持着旧有的衙门应有的派头!清代实行八旗制,这个大家都知道。在清雍正以前,八旗各旗都统办公均在各自家中,这个你没想到吧。到了雍正元年,清廷为统治之需,在京师设立八旗都统公所衙门,统辖各地八旗军民政务。这处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就设在石驸马街上。

如果看了门前的建筑介绍,就会对这处宅院充满好奇,但一进入门楼,看到的就开始是这种景象了——原来早就变成了大杂院,而且现状依旧是相当的破旧。
院内像个迷宫,里面是东拐西拐的夹道,基本仅容一人通过,夹道两侧都是各种临时搭建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讲,整个院子又像一个小社区,胡同里面藏着很多“小胡同”夹道,一家家住户就分建在夹道周围。
院门有个“宽敞”的地盘,外面加一圈围栏,这就成了“院中院”了。不过,看这间房子的建筑式样,或许原址就是原衙门的某个“办公室”呢。
若仔细观察,还能发现不少“宝贝”,因为院内仍存有一些旧时的建筑或部分构件,只是它们被淹没在临时建筑的“汪洋大海”里。看这个拐角,底座应该就有老建筑上的构件,还有清晰的石雕花纹。
仔细看这个房子,配电箱的上面有个石条,也是老件。不知是用老件建了新房子,还是利用老房子的结构改建了外墙。
沿夹道七拐八拐地走到院子尽头,有个院落空间,建筑也是传统样式,似乎原址也是原有衙门建筑。据资料记载,老衙门建筑还保留有不少,但唐山大地震时,震塌了一些房屋,再加上形成大杂院后,保护及改造利用不当,导致老衙门越来越破败了。
在10几年前,这个宅院就被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了。但作为文物,这样的场景显然是不能与它的身份匹配的,更重要的是,作为文物研究,我们却要从日本人手里获取相关资料,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的档案于上世纪初流入民间,据报道,这些档案多达2400余件,除一两件为汉文外,其余全为满文,内容涉及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八旗、社会、文化等许多方面的重要史料。再后来,这些档案辗转流落至上海,后由日本学人所得存入了东洋文库。这一流失不要紧,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资料研究却要通过日本才行。
日本学术界对搜集的镶红旗档案进行研究,通过对满文的翻译,辑成了《镶红旗档》。我国学者又通过对日文的翻译,出版了《雍乾两朝镶红旗档》,成为研究清史的珍贵文献资料。这真是够折腾的吧!

路过新文化街的人,很多并不知道这个院子的历史,更不知道背后还有这些故事。据称这里可能会进行文物腾退修复,期待早日回归一个文保单位应有的模样。只是遗憾的,我们的历史却建立在日本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好在,最重要的实物,还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