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業餘修志人的甘苦經歷

1986年10月,我參加了《盛澤鎮志》的編纂工作。


《盛澤鎮志》書影


之前,我是盛澤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我怎麼會從教師工作突然走上修志崗位的呢?這裡有個曲折的故事。當時的盛澤鎮鎮長徐興興領受了吳江縣政府的一個使命,就是要編撰一部《盛澤鎮志》。任務很緊迫,必須馬上組建編寫班子。鎮上的一名離休幹部戴友農喜愛文史,願意參加這項工作,但由於文化程度不高,他只答應協助,而不能承擔主編。於是,徐鎮長急於找到一位主編。他曾是盛澤二中的教師,心想要找到合適的主編,只有去學校。盛澤中學全力支持鎮上的工作,找了幾位老教師,但都說編寫地方誌任務繁重,年齡大了,不堪重荷。那天,徐鎮長又到盛澤中學來商量借人的事,正巧在校門口遇到我。我們早就熟識,就寒暄了幾句。我問鎮長有何貴幹?他就把縣政府下達的編志任務告訴了我,生怕我不懂,還詳細地解釋了什麼叫地方誌。我說鎮長不必解釋,我對地方誌有所瞭解,如果你實在找不到人,我願意出來幫忙。其實我只是一句戲言,並不放在心上,但鎮長卻當起真來,與鎮委書記徐玉明商量定當,就正式向盛澤中學提出借調我的要求。我當時擔任兩個高三班語文課,又是語文教研組組長,學校放人有點難處。但鎮政府借調我的決心很大,學校也就答應了這個要求。


《盛澤鎮志》出版後的作者肖像


盛澤鎮志辦公室是10月20日宣告成立的,在鎮政府花廳召開了成立大會,邀請了許多鎮上的元老參加,聘請了6位顧問。編志人員總共4位,除了我和老戴外,還有兩位也是借調的。之前吳江絲綢公司已成立了《吳江絲綢志》編寫組,為了互相協作,兩個編寫組“合署”辦公,地點就在北斗弄鎮政府內。


盛澤鎮志出版後全體人員合影(前排左為李炳華、中為戴友農、右為周德華,後排左為陳隆奎,右為唐至煜)


我毛膽大答應編纂《盛澤鎮志》,但一旦正式開展工作,立即感到困難重重。一是離上次編纂鎮志的間隔時間太長,越過了清末、民國到新中國,橫跨三個時代,而必備資料兩手空空,完全白手起家;二是地方誌涉及方方面面,必須由社會的各個行業、各個部門通力合作,而我一名普通教師,又是外地人,對盛澤社會十分生疏;三是當時盛澤鎮財政並不寬裕,鎮長叮囑我必要的錢能花,但一定要勤儉辦事,也就是說不能因工作需要而放手花費。我想既然已經領受了任務,沒有退路,背水一戰定要成功,否則何以向學校和鎮政府交待?也幸虧老戴同志,身為轉業軍官、離休幹部,甘心為我當鋪路石,全力輔佐我開展工作。

盛澤歷史上有過多部地方誌,最早的一部是乾隆《盛湖志》,藏於上海圖書館古籍部,我們去上海加以複印。同治間又有一部《盛湖志》及《盛湖志補》(民國14年刻本),我們去吳江圖書館複印。另一部《舜湖記略》,為道光年間手抄本,我們獲得信息後去南京中國地理研究所複印。另外,盛澤有人藏有民國年間的《盛湖竹枝詞》及《盛湖雜錄》(兩書合訂),願意給我們看閱,但不肯長期出借,鎮政府有一位年輕幹部非常熱心,想辦法拷貝了該書的圖樣,把書油印出來,雖然不夠清晰,但也基本能用。鎮上居民聽說要編新的盛澤地方誌,都非常熱心地提供資料的線索,我們通過這些線索,與在外地工作的許多盛澤人士取得了聯繫,他們也熱情地支持地方誌工作,把他們自己的簡歷填寫後郵寄給我們。我們獲得資料的線索和渠道越來越多了。


《盛湖雜錄》《盛湖竹枝詞》的油印本封面


歸納起來,我們所有的資料按年代劃分大體有三個時期:古代時期(主要是明清時期)、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時期。古代的資料主要靠歷史典籍;民國的資料大量收藏於吳江檔案館,當然還有其它各地的圖書館、檔案館;新中國時期的資料除了吳江檔案館,盛澤鎮政府也藏有大量的原始檔案向我們開放。此外,還要蒐集大量活的資料,即必須向大量的當事人作直接的採訪,做好採訪的記錄。可以說,《盛澤鎮志》的編纂是盛澤全社會熱情支持的結果,是全鎮人民熱愛桑梓、建設家鄉的文化結晶。

《盛澤鎮志》被評為省地方誌一等獎

《盛澤鎮志》參加全國地方誌成果展覽

工作的最初階段,我們除了認真閱讀已有的歷史典籍,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吳江檔案館抄錄資料。吳江檔案館是極為優秀的基層檔案館,資料之豐富完備在全國的同類檔案館中可說首屈一指。當時,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把吳江檔案館作為實習基地,還作了有價值的作業——把綢都盛澤作為研究對象,編輯了厚厚5本盛澤資料專輯。這對我們簡直是天賜玉帛,帶來了許多便利。五四時期,吳江的文化人十分活躍,出版有幾十種地方報紙,吳江檔案館保存了其中幾種,如《新盛澤報》《新黎裡報》等,其中有豐富的民國資料。我們去吳江抄錄資料,當年班車很少,如當天來回,工作時間太短,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只能住在吳江招待所,而當時的出差補貼每天只有3角錢,根本不夠用,我們必須自掏腰包。一次我參加盛澤中學的黨員活動,去嘉興參觀南湖紅船,就帶便去採訪了南湖紀念館館長,獲得了不少珍貴資料,而節省了出差費用。上海徐家彙檔案館是民國期刊的寶庫,我們多次去該館抄錄資料,為了節省費用,我們住在人民廣場的地下旅館,這個旅館條件簡陋,房間中除了簡單的床褥,幾乎空無一物。去南京查閱資料時,為了省錢,我們住在光華門外的低檔旅館,睡上下鋪。總之,我們儘量少花錢多辦事。可話又要說回來,我原來在教師崗位,根本得不到公費做學問的機會,現在有這樣的機會,感到十分滿足,毫無埋怨之心。


1990年11月4日,吳江縣檔案館晉升為江蘇省二級先進檔案館考評組全體人員合影


縣檔案館的資料抄錄件


採訪當事人,是獲取口述歷史資料的重要一環。我們採訪了許許多多身份各異經歷豐富的各界人士。


一般來說,採訪革命先輩,過程比較順利,先輩們對革命有功,非常願意講述自己光榮的生平,我們也從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譬如我們去常熟採訪瞭解放後第一任盛澤鎮長俞雙人同志,他為我們講述了許多地下黨時期的殘酷而生動的故事,講述了盛澤解放的全過程及許多動人的細節。再如我們去上海採訪了地下黨的傳奇人物金若望(大鵬)同志,他跟我們講述了他自己親身經歷的地下黨打入國民黨軍隊的故事,以及暗殺漢奸葉冠吾的驚心動魄的細節。採訪盛澤綢業界的老前輩汪欽臣也讓我們心懷感激,汪老先生高齡九十餘,居住在上海寶山,聽說我們要去拜訪他,激動得覺也睡不著,早幾天就去酒樓訂了一桌豐盛的菜餚,準備款待我們。他的已達古稀之年的兒子從上海寧波路與我們匯合,然後領路去寶山採訪他的高堂。汪老先生鶴髮童顏,仙風道骨,給我們講述了盛澤絲綢業的歷史滄桑,事後還吟詩一首,表達對振興家鄉的殷切期望。


汪永亨綢行在意大利都靈博覽會所獲金牌


但採訪有些人士就不那麼順利了,如我們去上海採訪當年的國民黨人士徐因時家族時就吃了“閉門羹”,當時政府對他們家的政策尚未落實,其家族心中有氣,就對我們冷若冰霜。還有一次,我去蘇州鐵道師範學院採訪民國初年盛澤旅外學生會會長張光達,張先生大學退休教師,高知身份,很有修養,表示願意接受我的採訪,但他的女兒(鐵師教師)態度強硬,不客氣地將我驅逐出門。我知道,其盛澤的家在“文革”中受到衝擊,她怨氣未消,故對我“金剛怒目”。

最為遺憾的是對張耀德的採訪,張先生是五四運動時的學生領袖,參加過北伐戰爭,參與過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又是政法學家,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他當時87歲,被省政府榮聘為文史館館員。但我們對他的訪問遲了一步,他已臥病床榻,彌留之際,我湊近他的耳朵,他只對我說了一句“柳亞子先生是我的入黨(指國民黨)介紹人”,就昏迷過去,幾天後駕鶴西去。由此,我深知對重要人物的採訪刻不容緩,機會往往稍縱即逝。


《新盛澤報》


蒐集資料好像牽絲扳藤,逐步伸展。例如,我們與民國初年《新盛澤報》創辦人徐遽軒的兒子徐天鶚先生取得了聯繫,由徐天鶚我們又得到了許多盛澤人士的信息,並與民國年間滬上著名的文化人徐蔚南的女兒徐天明(成都電臺主任編輯)取得了聯繫,得到了她積累多年的其父生平資料,使我們得以寫成《徐蔚南傳》。鄭桐蓀先生是清華大學數學系的創始人、柳亞子的婦兄,我們知悉了他女兒鄭士寧女士(陳省身夫人)在美國的地址後,與她通信,得到了她熱情洋溢的覆信,她花了大力氣去搜集父親的生前資料,甚至通過她的表兄柳無忌先生(柳亞子之子)與鄭桐蓀當年留學的康奈爾大學聯繫,從康奈爾陳年的檔案中找出了鄭桐蓀的資料。她郵寄給我們一大摞複印資料,使我們不僅瞭解了鄭桐蓀,還獲取了很多其它的信息。由鄭士寧,她的兩位弟弟鄭師拙、鄭志清也從美國給我們來信,提出建議與意見。盛澤人都知道兩彈一星的功臣程開甲,但怎麼與程院士取得聯繫呢?我先向他所在的單位國防科委寫信,信件石沉大海;我又給中國科學院去信,同樣泥牛入海。後來我想到程院士是全國政協委員,就給全國政協去信,要求他們把我給程開甲的信轉告給他本人,大約一個月以後,我們終於得到了程院士的親筆回信,得到了他對盛澤鎮志編撰的熱情鼓勵,並得到了他為《盛澤鎮志》的珍貴題詞。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還得到了老作家冰心、數學家蘇步青、方誌學家來新夏等名人的親筆覆信。


程開甲院士給作者的信封

程開甲院士給作者的信箋

程開甲院士給《盛澤鎮志》的題詞

老作家冰心女士給作者的信

蘇步青教授給作者的信

方誌理論家來新夏給作者的信

彈詞家劉韻若女士給作者的信

全國政協委員鄭重教授給作者的信

在吳江全縣的鎮志編纂工作中,縣地方誌辦公室發揮著指導與牽頭作用。鎮志辦與縣誌辦互相協作,資料共享,信息互通。在縣誌辦的指導下,解決了許多共有的疑難問題,也推廣了許多先進的經驗。盛澤鎮志辦最早寫出了“地理卷”初稿,縣誌辦就組織了全縣地方誌工作會議,集中研討盛澤“地理卷”的成功與不足,以推進面上的工作,形成了“成功一卷寫一卷”的經驗與共識。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們的工作進度大大加快。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編纂出一個部分,並把徵求意見稿印發給全鎮的各個部門與縣屬單位,以求得社會各界的修改補充意見。同時,也等於把鎮志編撰的階段性成果報告給了全鎮人民,發揮了極大的宣傳與鼓動作用,出現了良性循環的局面。


《盛澤鎮志》徵詢意見稿


鎮志評審


1989年底,我們已完成了鎮志的全部初稿,交給縣誌辦審閱。縣誌辦給予大力支持,於1990年3月15日在盛澤鎮召開了評審會議,召集各鎮志辦參加。鎮政府還召集了全鎮各界代表參加,並邀請了多位專家蒞臨指導。會後,我們一邊對初稿進行修改,一邊聯繫出版社落實出版事宜。1987年秋我調入吳江絲綢中專工作,幾年中,我都是一邊教書一邊寫書,是業餘的修志者。評審會議後,我已經承擔了學校的全職工作,初稿修改完全在晚上及節假日進行。是時,已經實行盛澤鎮鄉合併,鎮政府已經搬遷至東郊新址,我們鎮志辦則留在原地辦公。每天晚上,我就一個人在偌大的院落裡,靜靜地坐在辦公室伏案寫作,沒有絲毫的倦意,反而常常感到一種書海夜航的享受,不到11點我決不鳴金。如此抓緊時間,到九月份我就向江蘇古籍出版社交稿了,經過三輪的意見反饋,三次的校樣,書稿就敲定了。


各類報刊對《盛澤鎮志》出版的報道

1991年4月,《盛澤鎮志》出版。7月,成書運抵盛澤,分發到全鎮各部門各單位。這是吳江的第一部新方誌,全鎮人民非常欣喜,像辦喜事一樣地慶祝這一文化成果。最讓我感動的是一位耄耋老人——盛澤中學的退休教師王企曾,他特地拄著柺杖來到鎮志辦,代表著盛澤的老一輩,向我深深地鞠了一個躬,我趕快回禮,表示不敢。他還撰寫了四首七絕,請書法家張貽宗先生潑墨寫成條幅,慶賀《盛澤鎮志》問世。


盛澤中學退休教師王企曾給《盛澤鎮志》出版的賀詩



“壯麗70年,我的新時代”徵文啟事

一、徵文主題

緊緊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這一主線,以個人、家庭、吳江和國家的發展為視角,用文字生動展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建設、吳江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為追求幸福生活而奮鬥的精神風貌。

二、徵文內容

要求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自己和身邊人的親歷、親聞,以小見大,通過個人家庭命運轉變,折射祖國發展家鄉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內容必須真實準確,嚴禁抄襲。篇幅2000-3000字左右;文稿須為原創作品,未在其他媒體刊登過,文章末尾要註明作者姓名、聯繫方式、個人簡介和個人近照;能配上與文稿內容相關的照片更好。

三、徵文截止時間

2019年9月30日

四、徵文對象

在吳江工作、學習、生活的各界人士

1.徵文以電子文稿方式發至郵箱szwjdaj@163.com

2.郵件請註明“我的新時代”主題徵文字樣。

六、徵文評選及錄用

吳江區檔案館對合適的徵文在“吳江通”微信公眾號推出,並給予稿費獎勵。徵文活動結束後,吳江區檔案館組織評委,結合文章質量和微信閱讀量評出一、二、三等獎若干,錄用文章將結集出版。

〓友情提示:本次活動謝絕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