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直元”版式系统分析

唐代“开元通宝”钱以面文版式复杂、背面纹饰丰富而著称。早期“短头元”文字高挑、行笔流畅,如“短头元—本体”、“退元—小头元”、“阔井”、“高辵”等等。

随后“开元通宝”的面文文字风格逐渐向低矮、宽大演变,如“短头元手—大元”、“短头元手—狭贝宝”、“短头元手—开足元”、“短头元手—短宝”等等,个别版式文字的笔画也比之前的早期“短头元”粗了很多。

这种文字逐渐趋于宽大的风格在“开元通宝”纯早期中段以后的个别版式上就已经出现了,比如“仰冠宝”和“仰冠宝—斜足宝”类,后者即我们俗称的“大字狭宝”版式系统(下图后两枚)。



“容弱”版式的出现,其面文风格和钱体形制又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字笔画更纤细,折笔、提勾及顿点处圆楞圆角,背面纹饰也开始逐渐丰富起来。



“容弱”版式的出现是开元通宝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结点!

详见(《开元通宝“容弱”版式面文区分》)

在“容弱”版式出现前后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自成体系的版式系统—“直元”。说其自成体系,是因为“直元”系统内的若干亚版式,既有文字高挑、狭长者,亦有文字低矮、宽大者;同一时间段出现的亚版式,既有背郭宽厚者(肥郭)亦有背郭纤细者(细郭)。更重要的是“直元”系统还开创了“开元通宝”钱面纹饰的先河,“直元”系统的“通下撇”版式是“直元”系统独有的钱面纹饰,而“通下星”版式形制则直接影响了与“直元”相邻的版式系统,即“尨字—梅花星”。



“直元”又名“左坡冠”,从名称上便可以判断其面文的主要特点:“元”字双足直且高挺;“元”字末笔起笔至折画间行笔路线较直、折笔角度小;宝冠左侧长且外张,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坡度。但是除了这两个特点,“直元”版式面文还有几个显著特征:

1、“开”字离轮;

2、“元”字次笔起笔圆挑;

3、通头大且圆、通点首点圆折、通点次点和第三点小、通尾长且近轮;

4、宝足左足略长;

5、文字寄郭形式明显。

无论“直元”系统中的版式文字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几个特征都会在面文中体现,这也是我们判断“直元”版式的主要着眼点。

按文字风格分类,“直元”可以分为四个亚版式系统。即以“直元—本体”及“本体”变化为主的“高元”类;以“直元—广贝宝”为代表的“矮元”类;文字硕大的“大字”类以及“异书”或称“其他”类。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直元”系统下各个版式的特征:

一“高元”类

1、直元—本体



“直元”版式对比、分析的基础对照物,早期“直元”均已光背形式出现

2、直元—阔缘



与“本体”同时期出现,面、背皆阔缘

3、直元—小字



“通”、“宝”二字离轮间距大;通点狭、通头圆且小;“元”字左足长且细、末笔肥大。

4、直元—小字—阔缘



面文同前述钱,面、背皆阔缘

5、直元—肥字



文字笔画粗且饱满,略带狭穿特征,背细郭。“元”字次笔起笔弱挑、“元”字左足弯曲度大、元勾末端短;通点狭、通头略高于面郭上沿、“用”部离轮间距小;“宝”字“贝”部略宽。

6、直元—狭穿




钱缘略宽,穿口狭,背细郭。晚期有阔缘及背肥郭形制。

7、直元—狭穿—小字




钱面边缘更宽,文字小,背轮略细,背细郭;“元”字左足细、双足间距大。此版另有超过26.5mm的隔轮大样钱。

8、直元—小头通

面文寄郭味道浓郁,尚留有“短头元”风格。“元”字对称且双足开度大;通点首点略直、通头小且仰;“宝”字低于面郭上沿、“宝”字左足更长。

9、直元—次铸—背肥郭



次铸类钱币,直径略小,铸造精度低,多出现偏移等情况,面郭清晰、背肥郭。

10、直元—次铸—面隐郭

直径略小,面、背皆宽缘。面郭细或隐起,晚期铸币形制明显。此类铸币背郭均为肥郭,且有背反郭和背长郭(背郭成矩形)形制。图中钱币背郭下沿郭线向穿口方向凹,成“反郭”状。

11、“直元”高元类背面纹饰

“直元”版式的背面纹饰早期只出现在穿下,并以穿下俯月为主。晚期翻铸有后加“星”的情况发生,位置不固定。






背肥郭


背肥郭,穿下大俯月


背肥郭,穿下俯月中间断开,固定月形的“同模”现象



背细郭、穿下弯月,早期铸币


穿下弯月的次铸类铸币,直径略小,形制粗糙,叠背情况较多



前述钱的阔缘版式,叠背情况较多,另有直径超过26mm的大样钱。



穿下直月,铸造精美,背月左端高



晚期后加“星”,此类晚期翻铸类形制在其他面文上也有出现,如“大字”、“短头元”、“寄郭”、“平头通”、“短头元手—短宝”等。

从拓片说起——开元通宝“短头元手——短宝”版式分析

12、直元“高元”类正面纹饰



通下星”位置比较固定,“通下撇”依纹饰的长短程度共计三个版式,晚期出现了背肥郭形制。

详见开元通宝直元通下“月"(爪)之细分

13、直元—元下“星”



元下“星”,虽然位置固定,但暂不确定其为固定版式,暂将其归纳在“同模”情况中。

二、“矮元”类

14、直元—广“贝”宝



旧称“直元寄郭”,由于“直元”系统下版式均有寄郭特点,故以面文“宝”字“贝”部宽大的特点命名为“广贝宝”更妥当。“矮元”类的“元”字不同于“本体”高挑的特点,是“直元”版式系统中的一大类。

15、直元—广“贝”宝—缩元



“元”字右足短且向上翘起,“宝”字“贝”部笔画紧凑。

16、直元—广“贝”宝—隔轮



文字离轮,背细郭。此版另有直径26mm以上的大样钱。

17、直元—扬足宝



文字框架类似前述“广贝宝”,但其“贝”部并不宽大,且宝足左足均向上翘起,故名“扬足宝”,“贝”部左上角的开口为此版的“同模”现象。

18、直元—扬足宝—小字



文字小,“元”字离轮明显、宝冠明显低于面郭上沿,“宝”字左足更扬。

19、直元—扬足宝—异元



“元”字次横长、左足短;通头夸张、通点狭;“宝”字“贝”部更狭。此版文字整体风格易与“短头元手—狭贝宝”混淆,但此版“开”字“井”部完全区别于“短头元手—狭贝宝”。

三、大字

20、直元—大字



文字略粗,背穿下俯月,背月大且弧度圆滑

21、直元—大字—月隐起



文字略细,“元”字次横略成俯势,背细月弧度不圆滑且左端隐起。

22、直元—大字—晚期钱



晚期翻铸类钱币,钱体直径小,铸造不精。

“直元—大字”版式特征分析请详见从拓片说起——开元通宝“直元—大字”版式分析


四、异书

23、直元—长宝

此版从“短头元手”系统中剥离(旧谱未载)。文字变化较大,“元”字阔且“宝”字长,“宝”字第一点以及“贝”部左足还有留有“直元”的特征,“开”字离轮。

“直元”出现在“开元通宝”面文版式迸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开元通宝”面文风格多样,造成了这一时期独立版式系统并行的情况突出。随着“容弱”版式的稳定,这一时期的诸多版式逐渐淡出,而“直元”仍然在继续铸造流通,并且成功的适应了从光背钱到背面纹饰的过渡。

另外,“直元”系统的钱面纹饰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且有“直元打马球”一说,将钱币上的纹饰结合民俗及当时社会活动进行分析,也颇具趣味性,值得回味。

【全文完】

2019年2月26日 北 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