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鳩杖:真實再現古越人的“斷髮文身”


青銅鳩杖 春秋 1990年紹興漓渚鎮中莊村壩頭山出土 紹興市柯橋區博物館藏 現在,它正在首博“穿越”展覽做客


雖然與中原相比,越地出土的青銅重器數量並不多,但在形制與紋飾方面呈現出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土君子眼裡,這裡只是一個荒蠻偏僻邊遠的東南小國。然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人以樸質彪悍、勇敢堅毅的個性,務實求真勇於拼搏的精神,忍辱負重,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發展生產,迅速崛起,從困頓中走向強盛。
鳩自西周始便是尚齒敬老的象徵物,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漢代時鳩杖是授予老者的“尊老杖”,如果冒犯持有鳩杖的老年人,是會受到很重的處罰的。 此杖由杖首、杖身和杖鐓三部分組成。 杖首,頂端棲一鳩鳥,短喙翹尾,展翅欲飛,通身飾羽紋。

杖鐓清晰地展示了兩千多年前古越人的形象。他雙目圓睜,頭上蓄髮至額頭前部和頭部兩側耳朵處,腦袋後面梳著一個錐形的髮髻,一根橫穿的笄幫他固定頭髮。他雙手扶膝,身上有各種形狀的紋飾,腰間繫著一根細帶子。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斷髮文身”的古越人。
何為斷髮文身?古越人生活在溼熱的湖沼河網間,為了便於在潮溼多水的環境中生存,他們將額前、兩鬢的頭髮剪短,這明顯不同於中原人束髮戴冠的風俗。不僅如此,古越人還要在全身上下繪滿各種紋飾,其原因或出於巫術的要求,或是出於圖騰的崇拜。《漢書》上的記載則認為越人近水而居,在全身繪上龍蛇之形的圖案,可以規避水中蛇蟲之害。這種實用性的打扮久而久之變成了越地獨特風俗文化的一部分,與當時的中原文化並不相同。
杖首和杖鐓的中間部位,平雕、鏤雕兼具,蟠虺紋、蟬翅紋、雲雷紋和諧組合。

其唯美的造型,繁複的紋飾,精湛的雕刻技法,令人匪夷所思。
杖首和杖鐓均中空,用於固定木質杖身,杖身出土時已腐朽。此青銅鳩杖為國家一級文物。
《莊子· 逍遙遊》中講了一個故事:說宋國商人帶著華麗的衣帽來到越地販賣,然而看到越人的形象,商人才發現這些豪華服飾毫無用武之地,一件也賣不出去。現在你知道這是為什麼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