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建築的愛正在毀掉你的設計

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

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尼爾·波茲曼

《娛樂至死》

以前的人喜歡講:幹一行,愛一行。

現在的人又宣揚:愛一行,幹一行。

要我說,

這年頭你幹就好好幹,

除了快樂和錢,其它免談。

建築師大概是愛自己專業愛的最高調的族群了吧。

他們為了心中無限熱愛無限崇敬的建築學,制定了種種行為規範。

比如說你愛建築,就要穿黑白灰,就要喝黑咖啡,就要花大價錢買奇怪的筆,就要隨身攜帶muji的白頁本,就要經常逛美術館,就要喜歡玩樂高;還有旅遊只參觀建築、電腦只用小黑或小白,照片只拍全景或細部等等條條框框涵蓋了生活方方面面。

對此,我只有一個小小的疑惑:

請問一個嚴格遵守以上所有行為規範生活的建築師等於設計優秀方案中標嗎?

所以,你有沒有想過,

正是你對建築的過於熱愛限制了你設計的想象力?

那麼多經典理論要運用,那麼多的不朽形式要致敬,那麼多的大師大神要借鑑,那麼多的規範標準要遵守——

你記得關於建築的一切,卻單單忘了屬於建築的創造以及位於建築中的你自己。

這是我們深陷其中又無法自拔的窘境。

不想沉淪致死,就要自救。

對,這事兒沒有任何人能救得了你,你爸你媽你老師你同學你哥們你鐵磁你愛豆你本命都救不了你,除了你自己。

那麼,問題來了——

怎麼自救?

劃重點,五個字:

轉移注意力。

怎麼轉移?

很簡單,就是用不是建築學的方法來思考建築學的問題。

比方說,

用城市規劃的方法來設計一個建築。

規劃的三要素是啥?

基地、房子、任務書(包含一切)。

建築的三要素是啥?

基地、房間、任務書(包含一切)。

四捨五入基本一個意思。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擺房子的方法來擺房間。

比如我們現在要設計一個幼兒園。

這個題目你本科三年級就做過,是"走廊串聯房間"的典型案例,外觀基本都是一塊一塊的。

這就是建築學的傳統思考方法,功能主義的平面+幾何構成的立面。

如果用城市規劃的方法呢?

在這個幼兒園設計裡,已知的是功能和麵積。我們把這些功能房間想象成一個個獨立的房子,下面就開始做規劃了。

1.確定建築需要的房間種類和層數,並且確定房間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

根據一層的房間數量升起體塊。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堆"方盒子",相當於得到了很多"建築"。

2.確定路網。

在建築中,我們習慣房間與房間之間共用牆體;但規劃中房子與房子之間因為疏散、日照、防火等等要求絕不可能緊貼在一起。

所以我們根據規劃思想把這些體塊移動出縫隙。

那麼這些縫隙的大小如何確定呢?

條件A:通道

確定走廊的位置與寬窄,這是"縫隙"最主要的作用。可以根據規範以及人為要求而定。

條件B:出入口位置

確定出入口的位置,並根據想要的大小調整方盒子之間的距離。

條件C:採光

留出的縫隙還是自然採光的位置。受縫隙寬窄的影響光線對內部空間的塑造也有不同,可以起到模糊分割空間的效果。

3.根據層數將方盒子細分成更多體塊。

在規劃中我們知道,並不是每一個地塊都是建設用地。

同理,在這個建築中也並不是每一個體塊都是房間。因此我們將有功能的作為實體塊而沒有功能的作為虛體塊。

由於實體塊有具體功能而虛體塊沒有,所以我們可以盡情的去蹂躪虛體塊形成各種有趣的空間。

比如平移或者縮放形成庭院。

或者讓相鄰兩個虛體塊形成錯位咬合的關係,形成鏤空交疊的空間層次。

又或者同一體塊上的方盒子可以根據平面大小進行縮放獲得露臺以及對下層空間的半限定。

4.最後,按內部功能調整體塊的高度,將需要的縫隙遮罩起來並設計外表皮,就可以完成整個建築了。

這就是UnSangDong設計的

Paju Kindergarten。

這個建築用的基本上是規劃中最基本的畫地塊設計法,而現在的規劃玩的都是空間戰略。

可以簡單理解為在垂直方向上也給出某些控制因子,最最基本的就是天際線控制。

當然,這也必須拿到建築裡用一下子。

像下面這個,

Studioza arhitekturu d.o.o.

索波特商務中心競賽二等獎。

這是一個高層建築。

我們設計高層的一般操作是什麼?

確定層數,

確定標準層平面,

好好設計一下公共部分,

完。

如果利用規劃思想,我們依然是將功能體塊假想成房子然後進行設計。

1.確定建築層數和交通核後,用方盒子將其進行簡單的分區,再以公共區域為分界將上下兩部分繼續細分為方盒子。

2.通過壓縮方盒子的方法來確定公共區域的位置。這樣公共空間在中間,盒子內部是主要使用空間。

3.在公共空間中設計空間路徑,各個體塊(房子)都根據路徑調整形態。基本等同於規劃設計中根據路網結構調整用地。

為保證動作的一致性,上層的方盒子也一併形變並去掉多餘的樓板。

通過體塊的縮放將公共空間細分為更多的尺度類型。

這樣內部的邊角空間也變得不均質,視野更加開闊,層與層之間形成模糊界限。

4.最後在需要的地方加上外表皮,完成整個建築。

單從手法的角度來說,建築設計是功能決定交通,而規劃設計是路網影響地塊。

正是這個看似簡單的思維轉換造就了上面兩個方案的豐富空間體驗。

趙老師說,建築學的方法已經解決不了建築學的問題了。

建築學本質上是個社會學科,她被萬千鮮活的生命而創造,也為萬千鮮活的生命而存在,更因萬千鮮活的生命而璀璨。她是人類社會最長情的陪伴,不是被奉若神明的戒律箴言——只有沒有生命力的東西才會被供奉起來。

世界這麼大,你不要只在建築裡看看。

非標準建築工作室著作權所有

本文圖片[1][2][3][4][5][6]來自於

https://www.archdaily.com/910515/white-cube-matrix-paju-kindergarten-unsangdong-architects,

本文圖片[7][8][9]來自於

https://www.archdaily.com/138697/sopot-business-center-studio-za-arhitekturu-d-o-o。

其餘分析圖與動圖全為作者自繪,轉載請註明

非標準建築工作室

id:non-standardstu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