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考古毁掉的一座皇陵


195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明十三陵之定陵的地下玄宫,出土了很多文物。


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合葬有他的两个皇后。
朱翊钧,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六年,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神宗执政后期荒于政事,曾经长达二十多年不上朝,六部九卿难得见皇帝一面,国家运转几乎停摆。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驾崩,终年56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清乾隆五十被缩小规制重建,民国年间再次被焚。
然而与世隔绝三百多年后的1958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开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明定陵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
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
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
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随葬品包括帝后服饰、册宝、明器、木俑、甲胄、刀、箭、金、银、玉、瓷器皿以及大量丝织品。
神宗的棺椁内塞满了各种陪葬品,最上层盖的是织锦被,被下放着袍服和织饰匹料,尸体的下面垫着一条锦被,被下还有9层被褥,其中一件被褥上缀着17枚“吉祥如意”金钱。神宗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刺绣衮服,腰系玉带,下身穿黄素绫裤,足蹬红素缎高绣靴。
神宗头侧圆盒内的一顶金丝翼善冠,全用极细的金丝编织堆垒出二龙戏珠图案,孔眼细小而均匀,造型生动活泼。如此繁复的制作,外表却不露丝毫接头,体现出高超的手工技艺。
织造龙袍所使用的缂丝技术也是非常独特的,然而这种技术到今日已是失传已久。
孝端皇后上盖缎被,尸身下铺一床织金缎被,再往下有四层褥垫,其中一层褥垫上缀着100枚“消灾延寿”金钱。皇后头戴黑纱尖形棕帽,装饰着金簪,上身穿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身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足蹬黄缎鞋,腰间系着绣云龙纹长裙。
经过仔细清理分类,共发现各种珍贵金器数百件,其中以帝、后的金冠最为精美;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达600多件,尤以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和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最为珍贵。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明定陵的发现,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地宫结构堪称明代皇陵规制的代表。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3口由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本身质地坚固,虽然历经几百年,仍然完好无损,但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
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使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未得到有效保护,迅速风化,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虽然定陵地宫的开发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历史之谜,满足了历史爱好者的猎奇,然而对文物的损害是相当巨大的,从此以后,国家对地下文物保护形成了完备的法制。或许真相揭开的那天,发现并不美好,更多的迷就让它永久成谜吧,欢迎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