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信用“加法”助力 營商環境“乘法效應”

“海南省政府網”最新動態: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一年多來,海南省圍繞制度、數據、平臺、服務、監管和宣傳“六位一體”的工作邏輯,海南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蹄疾步穩、紮實推進,到2020年,海南自貿區全流程信用綜合服務監管模式將基本建立,用社會信用“加法”助力營商環境優化提升,產生“乘法效應”。

2018年4月13日至今,海南省完善信用工作統籌協調機制,謀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頂層設計,從數據、平臺、監管和服務四個維度,構建“一中心、一平臺、五大體系、多領域應用、全方位服務”的自貿試驗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總體框架,統籌推進信用法規制度建設,啟動信用特區立法研究,重點領域信用制度不斷強化,信用信息管理進一步規範。

目前,海南省已完成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改革,全部完成33萬個體工商戶、13萬法人及其他組織由機構代碼向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換(賦)碼,重錯碼率在全國處於較低水平,有效解決長期以來“多頭賦碼、多碼並存”問題。截至今年3月底,海南自貿試驗區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累計歸集了1.1億條信用信息,比去年同期數據歸集增長223%,實現翻番。

此外,海南省橫向歸集省級46個部門信用數據,同比增長45%,其中與省高院、市場監管、稅務等12個部門建立系統實時對接,系統對接自動歸集數據量佔總數據量的99.99%。經協調爭取,國家發展改革委支持將全國“雙公示”、黑名單、重點關注名單、紅名單和其他大數據失信名單等信息向我省共享。同時,海南省還實現數據採集、整合、清洗“三個同步”,有效避免“髒數據”。

信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自貿試驗區信用信息平臺(一期)建設基本完成,實現法人、非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採集、共享交換、數據處理、數據監測等統一管理;建立多樣化的信用發佈查詢渠道,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持續推進,省高院等7個部門已建成或使用國家統建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省稅務局等8家單位在綜合監管系統或業務系統裡嵌入了信用有關功能。

海南省還積極構建以聯合獎懲為核心的多部門跨領域信用聯動機制,歸集了全國243萬條紅名單和1200萬條黑名單,明確了獎懲實施對象;基本完成海南自貿試驗區信用信息平臺與省級行政審批系統的關聯應用,跨部門聯動協作進一步強化。2018年各“銀稅互動”金融機構共為1000多戶小微企業發放各類貸款約6億元,累計曝光稅收失信企業1600餘戶,多方協作阻止涉案自然人出境483人,部分“黑名單”企業主動繳清稅款、滯納金及罰款9730萬元。2016年以來,海南法院公佈失信被執行人2萬多人次,限制高消費3萬多人次,限制乘坐飛機7萬人次,限制乘坐高鐵動車7801人次,限制出境589人次,司法拘留899人次,返款178.7萬元,依法追究55案54人拒執罪的刑責,2597名失信被執行人主動履行義務,主動履行金額達8.4億元。

海南省發改委相關部門負責人說,到2020年,海南自貿區全流程信用綜合服務監管模式將基本建立,實現面向法人、非法人組織和自然人信用綜合服務“三個覆蓋”,對市場準入、投資、貿易、金融等領域信用監管實現“四個支撐”,建立事前信用聯動承諾、事中信用聯動評價、事後信用聯動獎懲的“三個信用聯動”機制,實現信用管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