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風雲人物劉漢元卸任董事長,80後新銳接任通威股份”掌門“!

5月8日,通威股份(600438)正式召開2018年年度股東大會,《公司2018年度董事會工作報告》、《公司2018年度財務決算報告》等14項議案均順利獲得股東大會表決通過。

而就在當日董事會結束後,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在現場獲悉一個重磅消息,叱吒中國商界幾十年的大佬級企業家劉漢元親自宣佈,將正式卸任通威股份董事長一職,讓位予年輕人,僅保留上市公司董事一職。與此同時,80後謝毅將“接棒”通威股份新任“掌門”之位,而該上市公司管理層年輕化也已拉開帷幕。

歷時33年親手構建通威

作為通威股份的創始人,劉漢元一直是這家企業的最核心資產和競爭力,通威也從一條小河溝裡的流水網箱養魚試驗而起步。

劉漢元

自古以來,四川便是魚米之鄉,素有“天府之國”美稱。但在上世紀80年代初,由於一直處於較長時間的短缺經濟時期,造成四川當時吃魚很困難,全省每年每人平均只有半斤魚都不到。

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將所學專業應用到實際生產中,成為昔日水電局技術員劉漢元重要的思考方向。上世紀80年代初,劉漢元在眉山永光水電站的尾水河渠裡,創新嘗試進行渠道網箱式流水養魚。

2018年,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採訪團曾走進通威股份,回憶起當初的創新,劉漢元不禁流露出喜悅:“1984年“網箱養魚”第一年收穫時,就打破了四川歷史上水產魚養殖的最高單產記錄;1985年,劉漢元又進一步進行中試,再一次刷新前次紀錄,更提高產量1倍多。”

1986年,“網箱養魚”技術取得圓滿成功,獲得了四川省年度水產行業技術進步一等獎,同年被國家科委、農業部列為“星火計劃”項目向全國推廣,30萬人從全國各地前來參觀、學習、交流。劉漢元感慨:“在當年,從短缺經濟時期到專業的研究試驗,到試驗的推廣和示範,到最後商業化的應用,如何把這些有機地連成一體,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過程。”

同年3月,通威的前身眉山縣魚用配合飼料廠(科力飼料廠)建成投產,隨著餌料係數(餌料用量與養殖魚類增重量的比值)的不斷降低,“科力牌”飼料愈發口碑遠揚、門庭若市。1991年初,“科力”正式更名“通威”,全新推出的“通威牌”飼料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牌產品。

在1980年前後,中國水產品的總量只有300萬噸到400萬噸,而如今已達到6000萬噸水產品總量。30餘年間,我國整個水產行業的規模、產品的產量增加了15倍左右,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全國人民由原來吃魚吃蝦都很難,到現在魚蝦蟹到處都能供應、非常豐盛,我們整個菜籃子量的問題已完全解決。

如今,30多年時間過去了,通威股份早在2004年便完成了A股上市。目前,通威股份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商,也是國內唯一已構建了“多晶硅-電池片-光伏電站”產業鏈上下游全面佈局的企業,形成了“光伏+飼料”雙業務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截至今日收盤,公司市值超過550億。

上市以來,通威股份營業收入從26億增長到275億,增長了超過10倍;而淨利潤、淨資產、總資產等指標亦增長了20倍以上。2018年,在“531”光伏新政的背景之下,通威股份仍完成營業收入275億元,同比增長5.53%;實現淨利潤20.19億元,同比增長0.51%。

80後走上核心管理崗位

在董事會現場,劉漢元主動對到場的投資者和媒體表示,為了推進上市公司高管團隊的年輕化進程,將卸任通威股份董事長一職,僅保留其董事職務。

劉漢元進一步指出,從通威股份董事會結構來看,將形成4名內部董事、2名外部董事及3名獨立董事的架構。在未來,如果通威股份需要再引進戰略投資者,那麼通威集團可以再度讓出1名董事席位,形成3+3+3的董事會格局,更有利於上市公司發展。

實際上,此次股東大會也選舉產生新一屆高管團隊,劉漢元、謝毅、嚴虎、段雍、閆天兵、王曉輝當選通威股份第七屆董事,杜坤倫、王進、傅代國則獲選成為獨立董事。其中,閆天兵來自通威股份第二大股東長城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現持有該股4.02%;王曉輝則為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創新業務部副總經理,中國人壽旗下產品持有通威股份5%的股份,並持有通威可轉債發行總量的20%。

5月8日晚間,通威股份發佈公告,當日召開第七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關於選舉公司董事長及副董事長的議案》 、《關於聘任公司總經理的議案》等議案順利通過董事會審議。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注意到,謝毅成功當選通威股份新一屆董事長,將在此後幾年成為通威股份新的“舵手”。

謝毅

作為劉漢元親選的接班人,謝毅是一位實力強勁的80後(1984年),並拿到了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管理學碩士。從個人履歷來看,謝毅晉升道路十分平順,2011年任通威集團總裁助理,兩年後兼任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董事長。2015年至今,謝毅身兼數職,同時但任通威集團總裁助理、通威太陽能(合肥)董事長、通威太陽能(成都)有限公司董事長。

多年來,謝毅長期主管通威股份太陽能電池業務,短短几年間,該上市公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專業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

截至到2018年末,通威太陽能已形成3GW多晶、9GW單晶電池共12GW產能規模;2019年3月,通威股份又啟動了成都四期及眉山太陽能電池項目。隨著新建產能的陸續投產,預計2019年底,通威股份太陽能電池規模將達到20GW。據通威股份透露,通威太陽能以規模、技術及質量優勢擁有了穩定的戰略合作客戶,已與全球前十大下游組件商中的九家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

除謝毅晉升董事長外,嚴虎連任通威股份副董事長之職,郭異忠獲聘為總經理,嚴軻晉升為董事會秘書,聘任周斌為財務總監;同時,陳平福、王尚文、宋剛傑、沈金竹、張璐獲聘為上市公司副總經理。

從年齡層面來看,70後、80後正在逐步成為通威股份主力:新任董事段雍1974年生,現為上市公司旗下永祥股份董事長;新任副總經理張璐1979年生,現任通威研究院副院長、技術總監;監事會主席鄧三於1984年生,先後擔任通威集團秘書部負責人、董事局主席助理等職;新任董秘嚴軻則生於1985年,2012年6月進入通威股份任職。

“531”光伏新政下逆勢增長

2018年,在中國“531”光伏新政的衝擊下,全球光伏市場仍然保持穩步發展。

根據中國光伏協會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為104GW,同比增長1.96%,全球累計光伏容量達到509GW;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量44.26GW,同比下降16.58%,累計裝機量達到174GW,累計裝機量位列全球第一,新增光伏裝機連續四年保持全球第一;海外市場新增裝機60GW,同比增長22%,海外市場已進入後補貼時代,平價上網項目驅動了海外市場的持續增長。

而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以及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多晶硅產量44.8萬噸,同比增長2.05%。其中,國內產量25.9萬噸,同比增長7.91%,佔全球總產量的57.81%,連續第三年全球佔比超過一半以上;國內進口13.7萬噸,同比下降13.80%,仍佔國內需求的30%左右。

在股東大會現場,通威股份副董事長嚴虎指出,上市公司2018年實現了生產裝置滿負荷連續運行,並基本達到了滿產滿銷,全年實現高純晶硅銷量1.92萬噸,同比增長19.74%,平均生產成本進一步下降至5.53萬元/噸左右。在“531”光伏新政影響下,導致去年下半年多晶硅價格降幅40%左右的情況下,而通威股份全年毛利率仍達33.88%。

為適應市場單晶用料需求的上升,通威股份繼續強化科技攻關、技術創新,單晶料佔比可達70%,N型單晶料在下游客戶一次性驗證通過。其中,永祥股份旗下樂山、包頭兩個“5萬噸高純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項目”一期項目按計劃建成投產,達產後其高純晶硅產能將達到8萬噸/年,生產成本將降至4萬元/噸,有效緩解國內高品質單晶用料供不應求的局面,加速進口替代進程。

嚴虎進一步指出,通威太陽能通過智能製造工業4.0項目的成功實施,進一步提升了自動化水平,全年實現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銷售6.44GW,同比增長61%,產能利用率維持115%左右。

依託於價值營銷,通威股份已開始引導電池片價格在平價上網的進程中實現透明化。在光伏發電業務方面,通威新能源已在包括江蘇如東、江蘇揚中、江西南昌、廣西欽州等全國多個省市開發建設了“漁光一體”基地。

截至到2018年末,通威股份已建成以“漁光一體”為主的發電項目52個,裝機併網規模1151MW,2018年實現發電84314萬度。同時,通威股份圍繞“543”的成本目標,加快推進光伏平價上網步伐,上市公司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100MW光伏電站項目裝機成本已下降至4元/瓦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