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年前原始人生存足迹,翁牛特旗


红山玉龙在此

孟和套格套分享翁牛特旗博物馆巡礼

孟和套格套简介:现在内蒙古博物院工作,主要从事内蒙古地区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展览与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士、内蒙古大学硕士、并修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课程。曾访学蒙古国立博物馆、日本学艺大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以及日本立正大学等地。

翁牛特旗

翁牛特旗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生存。新石器时代,繁衍生息在这一带的先民,创造了的“红山文化”。

“翁牛特”是蒙古语部落名称,汉语意思是诸王会盟之地。翁牛特旗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先后有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7350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660—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42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



玉龙之乡

乌丹在1971年出土了“中华第一龙”,那是红山文化的标识性文物。巨型碧玉龙将中华古文明史向前追溯了一千五百余年,翁牛特旗因此享有“玉龙之乡”的美誉。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赛沁塔拉遗址是“中华第一龙”碧玉龙的出土地,距翁牛特旗政府所在地乌丹镇向北10公里,东面2公里是布日敦湖,南面1公里曾是河流。遗址地势北高南低,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2万平方米。1975年,辽宁省博物馆对这里进行过考古调查,2006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采集有陶片和石器标本。“中华第一龙”经过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鉴定,认为是新时期时代的玉器——龙形器,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这一定论,对于中国的史前史是一个巨大突破。

红山文化玉器具有典型的地域和时代风格.开创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由此,西辽河上游地区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并列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两大雕琢和使用玉器中心之一。C形玉龙,作为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类之一,目前所知能够确认出土地点的两件红山文化C形玉龙均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

碧玉龙发现于l971年,黄玉龙发现于1949年。两件玉龙的发现者均已查明,玉龙的出土地点赛沁塔拉和东拐棒沟经考古调查确认为文化内涵较单纯的红山文化遗址,由此可以断定两件C形玉龙均应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遗物。从C形玉龙的造型特征看,与红山文化玉猪龙明显有别。C形玉龙头部与身体的粗细比例大体相当,吻部较长,双目呈梭形外凸,身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最显著的区别在于C形玉龙的颈脊竖起一道飘逸的长鬣。

黄玉雕龙

摄影:庞雷









翁牛特旗博物馆

翁牛特旗博物馆镇馆之宝毫无疑问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

翁牛特旗博物馆展览以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辽代、元代、明清时期藏品为主,向人们宣传、展示翁牛特旗大地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基本陈列为《翁牛特旗历史文物展览》,展出藏品170件,展览分为六个部分:历史的开端——旧石器时代,展示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遗迹和遗物;中华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展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的遗迹和遗物,突出展示红山文化时期的碧玉龙及黄玉龙;草原青铜文明——夏家店上、下层文化,展示四件大型青铜器——甗三鼎,以及青铜短剑等青铜时代文物;绚丽多彩的辽代文物,展示契丹民族创造的精美和珍贵的辽代文物;元代全宁路出土文物,突出展示元代全宁路故城出土的瓷器;明清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主要展示清代晚期的瓷器。

翁牛特旗博物馆藏品来源主要为野外采集、有偿购买、接受各类捐赠等。藏品最大特色为实物,以各历史时期的玉器、瓷器、铜器为主。现有馆藏文物为6455件(组),其中一级文物21件(组),二级文物95件(组),三级文物155件(组)。1949年在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黄玉龙、1976年出土的元代釉里红缠枝纹玉壶春瓶、1981年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青铜甗等文物,均为馆藏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发布,图文为作者提供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孟和套格套分享《天堑通途—长城历史文化展》上篇

孟和套格套分享《天堑通途—长城历史文化展》下篇

回望契丹帝国的昔日辉煌:孟和套格套分享辽上京遗址

孟和套格套:《大辽浮屠:内蒙古地区辽代佛教寺庙遗产》

孟和套格套: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个案研究—以额勒苏台嘎查为例

孟和套格套:《蒙古族的骆驼民俗》

孟和套格套:民间信仰田野调查研究 ——以蒙古族的阿尔山信仰为例

孟和套格套:瞻仰辽祖陵神秘石房子

孟和套格套:中国契丹文字研究中心契丹墓志拓片欣赏

元代小宋自造钧窑香炉瑰宝:孟和套格套分享内蒙古博物院钧瓷藏品

李文龙分享大英博物馆《奢华世代:从亚述到亚历山大》香港展

李文龙:《草原丝路文明:戎狄匈奴青铜文化》

万马奔骋如泄云:无极斋分享陈国公主墓葬马具

遥想那神兽猛虎的草原:固原博物馆草原金银器上篇

两千年前匈奴女战士的青铜牛牌饰们

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无极斋分享造像篇上

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无极斋分享造像篇中

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无极斋分享造像篇下

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无极斋分享青铜金银篇

大唐风华从何家村开始:无极斋分享国博展金银篇

从明皇击球图卷到大唐妇女妆具:无极斋分享国博大唐风华展

国博《大唐风华》展法门寺精华篇:无极斋分享

流金溢彩—乌克兰博物馆文物及实用与装饰艺术大展:无极斋分享

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无极斋分享成都博物馆特展

开国内传统冷兵器展览先河:《紫电安邦—历代武备文物特展》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无极斋分享《物华天宝:朝阳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珠宝供奉

无极斋分享深博《物华天宝:朝阳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金银篇

找樂:《中国古代金饰》三种金饰年代及功用探讨

找樂《飞马不是马,也不会飞 | 有关浮雕动物、人物纹鎏金青铜腰牌饰》

好你个天皇!

王华东:草原狩猎箭镞趣谈

孟和套格套:《大辽浮屠:内蒙古地区辽代佛教寺庙遗产》

芥子:在谁的路上/谁在歌唱:记西藏古代珠佩的贸易之路

草原瑰宝刀剑:蒙古族图海中的藏传佛教元素

草原文化的永恒魅力:鄂尔多斯青铜器

金色中国大展:先秦汉晋及北方草原篇

《京津冀历史文化展》中的大辽文物

石宏斌:辽印精灵—契丹童子押印纽式初识

老赵:草原上美丽的流星——布鲁头

老赵:八个辽代娃娃之间的美丽故事

大辽,大宋,大元—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西京印记:大同辽金文物展

宋辽金流行玩具:从摩合罗到辽金铜人

乐艺会《内蒙古博物院北方及草原文物》壹

敕勒青铜分享《瑰丽的草原青铜艺术—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小玉米分享:辽宁省博藏北方与草原文明壮硕遒劲: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石雕欣赏

周倜博物馆分享系列:《河北省博之不朽的古中山国篇》

契丹字吉语钱“福寿延长”的文化探索

敕勒青铜分享《瑰丽的草原青铜艺术—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网络展览新玩法,十一位藏友合力奉献《大同博物馆》

胡坚:《西辽花钱:充满神秘未知的领域》

鬼方分享:朝阳北塔博物馆

小玉米/狩猎者/鬼方分享:辽博红山玉器文化藏品巡礼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山抱丛/东胡:《不解之谜——符咒牌上的契丹字》

悠云乡茶舍獒品居:《黑石城 . 珠子 . 物的呼吸》

金鞍银鞍逞奢豪:多家博物馆北方游牧民族马鞍饰精彩奉献

大辽佛宝:彩绘十方佛木舍利塔与鎏金凤衔珠银舍利塔

孟和套格套:瞻仰辽祖陵神秘石房子

唐就水《辽金铜人:一手海东青,一手艾草叶》

边缘人•甲分享:张掖博物馆巡礼上篇

周倜分享:上博北方草原青铜牌饰兵器

不戒:藏族土司佩刀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之:甲》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具装铠》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之胄篇

徐开宏古兵器系列:我的骨朵,与骨朵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