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六旬老汉五十年如一日,只做一件老手艺活,年收入近两万


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黄家窑村,有一个63岁的老手艺人叫卓顺安。他主要制作传统陶器。制作陶器要经过挑选适合的陶土、过筛、成泥、沉淀、摔打出泥里的气泡、拉坯、晾晒、烧制等一系列繁复的过程,才能出产品。卓师傅从十三岁就开始学做陶,这一做就是50年之久,实在是很不容易。这可能就是许多老手艺人独特的情结,他们朴实执着的坚守着那份传统。这组图片拍于2019年4月27日。


卓师傅在拉坯,拉坯看上去简单,实则要做到随心所欲,那可是需要功夫的。看卓师傅拉坯像变魔术似的,那看似粗糙、笨拙的大手挨到陶器后显得那么轻松自如,一块块泥巴在手中瞬间成型。
做好的陶器需要再次整形,卓师傅做的陶器主要是火篮盆、香炉、花盆、菜盆等,基本上都是大别山山区一带传统日用品,火篮盆是卓师傅的主打产品,这火蓝盆大别山人冬天家家必备的烤火用具,也是当地百姓姑娘出嫁的陪嫁必备之品。
卓师傅五十年积累下的制陶经验,让他的陶器得到了当地人的信任,所以卓师傅的产品销路一点也不愁。不过做陶需要足够的耐力、体力、耐心和耐得住寂寞。可能这正是我们要向这些老手艺人学习的东西。卓师傅说他1969年进入到当地陶瓷社当学徒,后来陶瓷社解散了,卓师傅便在自家院外建了一眼小土窑,开始了这五十年的制陶生涯。
陶盆做好后,还要经过晾晒。整个做陶的过程中,不管是拉土、和泥、拉坯、晾晒,卓师傅都是一个人完成。简陋的工作环境,繁杂的工序,每天面对的就是这些没有生命的器物,卓师傅依然乐乐呵呵。他介绍说,一年下来他做的陶器有数千件,只是收入一般,一年下来也就两万元左右。卓师傅说,虽然收入不是太高,但自己也干不了其他的,而且打心里喜欢做陶,舍不得放弃。
看着普通的土在自己的手中变换成各种器物,然后再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众多老百姓的日常用品,这可能就是老手艺人坚守下去的动力。

这是卓师傅烧制陶器的土窑,虽然外表很简陋,但当土在火里淬炼成型出窑后,它的那份不平凡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它就像卓师傅的无言的老伙伴,终日陪伴,毫无怨言。
土墙、红瓦、红对联,这就是卓老伯和老伴的老屋子,已经50多年了,土墙全部采用当地特有的黏土修葺而成,屋顶铺着的红瓦,也都是卓老伯亲手烧制而成,屋内内部支撑均为竹木结构,房间冬暖夏凉。卓老伯的院子干净、整洁、朴素,院里晾晒着的就是他做陶用的黏土。像卓老伯所住的老房子在村里还有26座,他们的村子在2017年被列为省级传统村落。
图为卓师傅亲手制作的陶瓷香炉。这就是老手艺人,住的老旧土院子和现在很多人住的大房子无法比较,每年两万元的收入可能也和很多高收入的人群也无法比较。但他们能用自己的一生去做一件事情,不为名利所动,这份执着真让人感动。【更多图文故事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