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依靠天降“祥瑞”而封禅泰山的皇帝宋真宗

齐桓公想行封禅之事,而管仲反对,说:“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意思是桓公虽然居功至伟,但无祥瑞出现,所以不具有封禅资格。比目鱼、比翼鸟、凤凰麒麟这些玩意哪里找去?于是桓公只能作罢。

纵观历史,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少数真正称得上雄才大略,既有开疆拓土之功,又有安邦定国之业的帝王才举行过封禅大典。

然而大宋的皇帝宋真宗赵恒,一没有开疆拓土,还被北面的辽国压着,更没有省市出现,只能从祥瑞入手。

宋真宗在历史教科书中除了“澶渊之盟”外,好像没有其他地方提到了。难道因订立了一个城下之盟,就有资格封禅了么?

站在后世客观来说,“澶渊之盟”也确实是是一个和平盟约,当时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暂且不说,盟誓之后北宋与契丹百余年不交兵就是大功一件,但仅凭此功远远称不上是雄才大略。可以说是宋真宗自己的屈辱感和宋代文人治国的制度让封禅大典成为表面上顺理成章的选项。

为了迎合真宗想镇服四海的心理,王钦若建议真宗举行封禅。于是长达一年的封禅准备开始了。真宗先是将各重要大臣买通(皇帝要买通大臣,真是奇谈),然后策划了一出“降天书“的闹剧,整个造假行动正式开始。史载:“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

为了让宰相王旦同意自己的做法,他先是和王旦通风,准备去封禅,然后又请王旦到宫中喝酒,喝完之后还用送了几坛子,让王旦带回去让家人一起享用,也让家人沾沾御酒,王旦很高兴的就带回家了,结果回家菜都做好了,打开酒坛子一看,一滴酒都没有,里面全是珠宝。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又吃又拿的王旦,只能对皇帝的做法表示赞同。

也不要觉得王旦不称职,要知道给大臣送礼的皇帝,宋真宗不是第一个,收到皇帝礼物不在反对的宰相王旦也不是第一个。想当年,唐高宗李治为了让长孙无忌同意立武则天为后,就送过礼的,长孙无忌也只是收到礼物不在反对了。

这件事完了之后,宋真宗总算舒了一口气,大事完成一半了,有一天上朝时,突然有大臣来报,说皇宫的屋顶上有一份天书。皇帝为了让这件事更真实,自己也说,我一个月前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仙对我说,一个月后会有天书降临,我整整斋戒一个月了,就等这一天,原来这个梦是真的。

身为宰相的王旦赶紧率大臣祝贺皇上, 皇上赶紧派人去取,打开之后发现真的是天书,内容都是一些受命于天的话。单着一份天书还不够,过了几天皇帝又做梦,说过几天泰山上也有天书,事实再一次证明,皇帝的梦没有错,果然泰山上又有天书了。

十月十三日早晨,赵恒头上戴着通天冠,身山穿着绛纱袍,乘了金辂,后面装备法架,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登上了南天门,来到岱顶神庙,次日举行隆重而繁琐的封禅仪式。

仪式完成后,真宗下山。后来真宗又以同样隆重的仪式在杜首山祭祀天祉神,最后又登上朝觐坛,接受百官、使臣及僧众的朝贺,并颁布诏令大赦天下。

十一月,宋真宗回到京师开封,诏定“天书”降临京师的那天为“天庆节”,并且命人将他泰山封禅一事编成《大中祥符封禅记》一书,还命人专门制造了奉迎“天书”而使用的“天书玉辂”。

宋真宗封禅泰山不仅提高了泰安的地位,还为泰安留下了一个岱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