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么多诗人,为何独独杜甫被称“老杜”?

唐朝的诗人灿若群星,诞生了伟大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此外,还有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是一等一的诗坛好手。那么多诗人中,诗圣杜甫享受了一独家殊荣——姓氏前冠以“老”字,被称为“老杜”。

其它诗人,如李王孟刘白,似都无在姓氏前冠以“老”的记载。盛唐的那一批诗人,孟浩然年龄较长,也没见有人叫他“老孟”,只有李白叫他“孟夫子”。千载年来,人们一提“老杜”,就知道是杜甫,绝不会产生疑义。

其实,老杜这名头与我们口语中称老王、老李不同。后者之老,是作为前缀,放在某些称谓的前面,甚至在兄弟姐妹排行上也可以,如老兄、老弟、老姐、老妹,乃至老娘、老婆、老爸,虽有老的意味,但语带亲切,并不真的指老。

“老杜”之老,则是实实在在的老。

一方面,诗风老,语言凝练,内力深厚,遒劲老道,有少林扫地僧的厚重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同是盛唐诗人,杜甫的诗与李白的天真烂漫、孟浩然的清淡骚雅、王维的骨秀精致、岑参之奇情壮采、高适的慷慨激昂自有不同。

而且,杜甫还有个特点,是大器晚成,用他自己说的就是"晚节渐于诗律细"。他创作的两个高峰:成都草堂时期,夔州时期,都已逼近人生的暮年。

杜甫草堂

年岁的老去,在杜甫诗歌里常有体现。故而,另一方面,他自己喜欢称老:“少陵野老吞声哭”,“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此时的他已是标准的老学究形象了:“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据有人统计,杜甫留存于今的1400余首诗歌中,“老”字面貌呈现于笔端的达310余处,以白首、白发、衰年、暮年等形式出现的达21余处。我们看其画像,给人的感觉就是满脸沧桑、一本正经的忧国忧民老者形象。

除了以老自居,老杜还体弱多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可见,“老杜”之老的名头,其实不能怪别人,是他自己坐实的。连他诗里的妻子,都是以老妻的形象出镜:“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其实他的老妻杨氏小他十余岁,相当于老夫少妻。

老杜写了那么多老的诗句,但其“老杜”名头的由来,还得归根于他的大粉丝韩愈:“近怜老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也就是他,写下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诗句,使得世人始以双子星这样的看法评价唐代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到了宋朝,杜甫地位日显,涌现出“千家注杜”的壮观景象,其被称为“老杜”已成固定用法。诗坛盟主黄庭坚作有《老杜引》,大诗人眼中的老杜差不多就是我们心中的老杜形象:

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

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南宋诗人方岳有《除夜》诗云:

莫嫌工部太侵寻,老杜称呼直至今。

我但六年难改口,不知老杜更年深。

各种诗话、笔记中,称杜甫为“老杜”就如同叫自家兄弟一样。

楚老云: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然李赞皇云:譬之清风明月,四时常有,而光景常新,又似不乏也。(陈辅《陈辅之诗话》)

老杜于诗学,世人以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观其诗,大率宗法《文选》,摭其华髓,旁罗曲探,咀嚼为我语。至老杜,体格无所不备,斯周诗以来,老杜所以为独步也。(郭思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引《瑶溪集》)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叶梦得《石林诗话》)

杜甫的称谓颇多,有杜子美、杜工部、杜拾遗、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老杜、杜公、杜二等称谓,但最能代表其特色的仍是“老杜”。其老杜之称的背后,有传统文化的心理积淀,有个人艰难的人生经历,有对艺术的苦炼与追求,它不仅仅是显示符号,也不仅仅是表达敬意,而是后人对其诗风的总概括。

回到“唐朝那么多诗人,为何独独杜甫被称老杜”这个话题,知乎有位网友说的好:李白并非无苍凉悲壮之作,只是其不精于此道。杜诗也不乏清新秀丽之作,只是并非其代表。​

参考文献:刘艺,《漫议老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