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民国生意人生活掠影,店门挂满猪尿泡,医生开药方如天书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图影馆”。图为一处饭馆。饭馆是出售饭菜供人食用的店铺。也叫饭铺、饭店,古时候称为客栈,旅馆。总之,就是在家外面,可以让人吃饭的地方。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饭馆子小菜下锅的声响,油烟播到街头的浓味,诱出我的舌尖,溜向上下唇舐了两舐。”


图为一处书店,贴满各种书签。书店,古代的书店引叫书肆。书肆一词,最早始于汉代。此外各朝代还有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书经籍铺等名称,它既刻书又卖书,这些名号,除统称书肆外,宋代以后统称为书坊。书店一名,最早见于清明乾隆年间。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店也叫书局。
图为普济寺门前的小贩。普济寺,俗称前寺,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创建于后梁贞明二年,后屡兴屡毁,清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南巡时下诏重建寺庙,后又赐题额“普济群灵”。

图为一处银楼。银楼,是指旧时生产金银首饰器皿并从事交易的商店。公元741年,唐朝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不满奸相李林甫专权,携子辞官返乡。数名宫廷银匠甘从令之隐居草堂。为解赤贫之苦,银匠们辗转于长溪赛江畔打银谋生。以精雕细琢著世的盛唐银匠手艺代代相传。
图为一处米店,放着白晃晃的大米。米店,民国肇建,商业日益发展,而各地水旱灾害频繁,又促使粮价上升,因此经营米业获利丰厚。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
图为一处药铺,正在称中药的分量,中药的用量至关重要。药铺是出售中药的商店。主要按中医药方配药,现在有时兼售西药。一排排抽斗,一只只坛子里放着初步加工的中草药材,药铺伙计按照药房将一味味药称好,配好,包扎起来交给顾客,在药铺做事的人往往通晓中医知识,医生开的药方犹如天书,也只有他们看得懂。

图为一处烟叶铺。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的烟草是16世纪相继由菲律宾、越南、朝鲜传入,很快为人们所接受。在长期的流传和发展中,人们对烟草的称谓最终定格为现今的“烟”。
尿泡幌子,商店招徕顾客门面上展示的标志,统称为“幌子”。是一种表明商店所售物品或服务项目的标志。过去卖生熟白油、猪下水等物的店铺,门前悬挂一串串猪尿泡,好似白色的氢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