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边城之羊堡


羊堡,现用命羊昌。地名源于明朝洪武年间,朝廷施行改土归流,征调北方以及江南一带的居民迁徙至西南地区,开疆拓土。羊昌所在地即为汪胜保所来的军士在贵州安家落户。地理位置位于塘口大坡北岸以及龙山龙泽水北岸,“水之北”故名羊堡。古时羊堡分为羊六,羊七,羊九三街,呈三羊开泰之卦象,同时城门设有南门,西门,北门三门。城内为三街六巷九塘三羊极盛,也名羊昌。


之所以不设东门,据传是为了表示效忠朝廷,东边属于在此屯兵建堡的军士的家乡,没有了回家的路,自然会在羊堡安心工作,学习以及生活。让朝廷知道“我办事,你放心”的意思。我不会想回老家而不在边疆站岗放哨。第一位在此驻扎的汪姓将军,老家为安徽凤阳人,估计大小就认识朱元璋。虽然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昔日的小伙伴。但也不妨是一件幸事,你看朱元璋身边后来有几个有善终的。图片位于通往贵阳方向的西门以及不知年代的土地庙,
西门土地庙左边一条水泥路往上步行十几米即为龙山道观,听道观的居士介绍最早可追溯到隋朝末年,中间道观也曾用作书院。现在道观真正的道士也就一人,老家四川,李姓。年逾古稀,精神抖擞,我去的时候正在和一年轻人用小推车往里搬运煤块,一次要搬运两三袋,估摸着最少也得一二百斤吧,头发已经花白,长须,发式就是道士的打结的样式,道观主要靠自力更生以及平时香客的功德钱,偶尔会参加白事作法事,原来道观的模样已经不复存在

图为汪公殿大堂内汪公本人生平简介:汪公,名华。字国辅,号英发,公园586-649年。绩溪县汪村人。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隋末朝局混乱,趁势揭竿而起,所辖之地施行休养生息政策,深得民心,使得皖浙赣三界百姓乱世中得意安居乐业。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后归顺唐朝,历任刺史等职,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牛人而建祠,被尊为徽州地方神。被老百姓尊称为“汪公大帝”。不知道玉皇大帝又作何感想?
此图是唯一留存的诞生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半块石碑,具体时间是清道光十二年六月,碑文正上方四个大字微“**书院”,看来那时候确实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地方,听居士介绍,那时候还有伴读小书童哦,呵呵。
明朝初期,屯兵边疆,改土归流,施行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羊堡周边设立校场和牛场分别用于军事训练和交纳公粮。
羊堡古时地图,城门位置等。
位于羊堡新田的林氏宗祠,新田村主要为鲍姓和林姓两大姓,均为 外来迁徙至此,世代居住。
林氏宗祠全貌。
位于新田村的豫章书院,两层小木楼。
豫章书院大门,两边为阳刻对联“上隐于朝下隐于野朝野问谁真隐,大愚者圣小愚者明圣明自古若愚”。江南建筑风格,主人已经在小河岸边重修了豫章书院,所以此门铁将军把门。

豫章书院全貌。

新修的豫章书院,每逢周末免费开放参观,周六可以领劵参加传统文化的交流学习


新田村村口月亮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