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西湖 |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江南有杭州西湖,岭南有惠州西湖。后者名气虽不及前者,却也自成一景,别具一格。惠州西湖位于惠州市惠城区环城西路一带,它共分五湖:平湖、丰湖、菱湖、南湖和鳄湖。其中,丰湖最大,它东邻东江,西连菱湖,南至苏堤,北通鳄湖,水域面积近0.57平方公里。北宋时,贬谪惠州的苏轼曾称之为「丰湖」,取「丰收、丰厚」之义。湖中有点翠洲、芳华洲、百花洲、红棉岛等,还有西新桥、九曲桥、花洲桥、烟霞桥等桥与堤岛相连。


花洲桥,位于平湖百花洲东岸入口处,1960年始建时为木构便桥,后几经改造,现为高台低栏结合的风景桥,桥长75米,宽2.7米,中段建平板高台,两侧装饰成三拱四门,桥下可通舟艇。
从平湖门进入西湖,沿着苏堤来到「西湖第一桥」——西新桥。苏堤和西新桥均为当年谪居惠州时的苏东坡资助建造,故西新桥亦称为「苏公桥」。它始建于宋昭圣二年,柚木而筑,坚如铁石。后经多次重建,现桥为1983年修筑后的面貌。每逢元宵佳节,西新桥上便游人如织,还有七彩灯光装点夜色。

与西新桥、苏堤相连者为丰湖,湖畔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丰湖书院。它环境清幽,坐拥湖光山色,曾为广东四大书院之一。丰湖书院始建于银岗岭,清朝康熙三十三年迁至现丰湖半岛上,在明清两代,丰湖书院都为惠州最高学府。
书院匾额「丰湖书院」四字,为清代惠州知府伊秉绶请来主持书院的著名诗人宋湘所撰写。
为保护原址和弘扬书院文化,旧址旁现已重建为综合性园林,以展览名家字画,供游客参观。
走过苏堤,下了西新桥,便来到了西山。其上有一座西湖最古老的建筑——泗洲塔。始建于唐中宗年间,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惠州时称之为「大圣塔」。其后又经历了「被毁」、「改亭」、「复建塔」的诸多波折。泗洲塔结构为外七层、内十三层,砖木而砌,为楼阁式佛塔。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如今已禁止游客登塔赏景,只可远观而不能亲临。
泗洲塔重建至今,已有390余年的历史,系惠州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夕阳西下,余晖中的塔影轮廓分明,在湖光山色中别具一格。

九曲桥,平湖上与点翠洲相连的一座桥,以桥身蜿蜒曲折而得名。全长18米,宽2米,由花岗岩和草白玉砌成,桥下为放生池。
夜色下,九曲桥灯与亭台上灯光璀璨,橙色与蓝色的灯光在湖水的倒映下交相辉映。
这座小亭称为「潋滟亭」,名字源于苏东坡的经典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鹤屿,平湖中的一个小岛屿,如今已成为一个鸟类生态自然保护区。岛上树木苍翠,郁郁葱葱,有白鹭、鸬鹚等多种鸟类在此筑巢栖息。日出日暮时分,便可见鹤鹭齐鸣,绕湖飞舞,一派闲适祥和之景象。
丰渚园,位于平湖西北角,三面环水,北通菱湖,于2009年建成开放,系继佛山梁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园和顺德清晖园之后的「广东第五大名园」。
从丰渚园的大门进入,上了半拱如月的「映月桥」便是「五龙亭」,后者由五个方亭组成,两侧各二,中为主亭。暮色下,略施淡彩的五龙亭与月色融为一体。
每逢夏日,丰渚园的池塘荷风阵阵,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赏荷观鱼,还有众多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捕「风」捉「影」。
夜幕初临,微风轻拂,水月茫茫,塔影幽幽,徜徉在西湖东畔,不禁令人忆起苏东坡为曾为西湖写下的那首千古绝唱:「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