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纸币点烟,用麻袋装钱,国统区的通货膨胀堪称奇景!


图为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这组照片拍摄于1945至1946年期间,作者是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 Jack Wilkes。照片记录了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的政治军事、社会民生状况等真实的国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一位美国大兵用法币点烟,足以反映通货膨胀的恶劣程度——民国时期,常年的战乱使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国民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采取了一些项举措提振经济。其中一项就是币制改革,进行币制改革。1933年,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实行银本位制。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来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
民众领取的救济金也是法币——法币在发行之初,具有较好的信用,因为有相当数量的贵金属作为保证。但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随着国家垄断愈演愈烈,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少数人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一些官僚权贵利用手中掌握的巨额黄金和白银,参与美国金融市场牟利 。政府发行的大量法币,在其后面支撑的贵金属数额是在不断减少。

国统区民众在金融机构支取的货币——抗战爆发前,货币危机尚不明显,因为此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和法币发行总量大体上还是协调的。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掠夺银行,发行伪钞、军用票,还在占领区设立的伪银行,这些行为使法币的信用受到极大冲击。
堆积如山的纸币——抗战爆发,国民政府经济中心相继沦陷。中国经济的规模在事实上就严重缩减了。所以法币的发行总额也应该相应调减。然而,当时的情形使法币的总量不但不能调减,还需要大规模地增加。为了保证有充足的财力来支撑战争,央行必须大量发行法币,这就为战后的恶性通膨埋下了祸根。
人力车夫拉着一麻袋的纸币——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本可以通过没收上来的大量敌伪资产来填补经济漏洞,但是大量的官员在接收敌伪资产时,将本属于国家的资产占为己有,因此,国民政府失去了一大笔可以恢复法币信用的重要财产。没过多久,国共内战开打,更将岌岌可危的国统区经济拖入了深渊,通货膨胀严重加深。

国统区民众在金融机构支支取法币——为了内战,国民政府又一次进行币制改革来获取财力支撑:终止法币的流通,发行金圆券、银圆券来代替法币。政府禁止人民持有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然而,缺乏贵金属支撑的金圆券还是一个敛财的工具,并没有扭转经济的困局。
通货膨胀给当时的公司会计带来了困难——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颁布了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决定发行金圆券20亿元。然而内战的愈演愈烈,使得国民政府不得不继续超发货币。
摊贩手中的法币——为了支撑内战,国民政府取消金圆券发行20亿元的限制,而这一限制的取消,更使通货膨胀犹如火山爆发,最终导致恶性通货膨胀,金圆券贬值,几同废纸,南京政府不得不取消金圆券政策。1949年7月4日,国民政府又推出银圆券。然而,这种宣称以白银为后盾的纸币,已经很难再让民众相信。
民众出行购物需要携带大量纸币——雪崩式的恶性通胀,使得国民政府的经济迅速陷于全面崩溃。1948年8月21日,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额度达到了战前470705的倍,法币的发行使货币购买力大大降低,买几斤菜甚至买盒火柴都需要几捆妙票,法币几乎成为废纸,彻底失去其信用。
增发法币还致使物价飞速上涨,是民众的生活陷入困境。以武汉为例,1946年12月,武汉市每石等机米的价格为4.8万元,比同年1月武汉市等机米单价16000元每石,增加了大约两倍。在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之前,即1948年8月19日之前,武汉市等机米的单价达到了6400万元每石,与1946年1月每石等机米的价格相比,增长了大约3999倍。
美国大兵在向拍摄者展示如此多的纸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达到了不可抑制的地步,最终导致了国统区的经济崩馈,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也随之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