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火--距离成都66公里的县城诞生的"味觉奇迹"!

成都

曾是古时杜甫诗中的“花重锦官城”

后来更是被人们称为“蜀中江南”

提起成都

人们总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辣”字

那可能是现在最能代表成都的味道

2019年3月

我们从北京出发,跨越1800多公里,来到成都

不是为了那一锅川人独创的麻辣鲜香

而是为了那一口舌尖偏爱的清脆酸甜

蒲江,一个距离四川成都66公里外的小县城

它闲适、淳朴、静谧,有着和成都不一样性格

蒲水两岸盛产蒲草,江以草为名

县以江为名,故名:蒲江

那里气候温和,四季俊秀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于是诞生了来自北纬30°的味觉奇迹

不知火

3月是采果的季节

我们在山下刚好遇到了要去果园的苏桂兰

已经75岁的她每天依旧会往返于自家的柑子林

从3月开始到10月

修枝、打药、除草、施肥、套袋

一环接一环,全部需要她自己去完成

“等把袋套完了,也就不忙了”苏桂兰说

苏桂兰的老伴已经去世了十余年

家中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外打工

平时家里照顾柑子林的只有她自己

孩子们想要带苏桂兰进城住

但她始终不想离开

她说她得帮着故去的老伴守着这片柑子林

家里面的不知火已经全部卖出去了

说起今年柑子的口感

苏桂兰满脸欢喜

不知火,脆、甜、还不上火,天气热,太阳大,一天从白天到晚上,我起码能吃3个。

如家人般照顾的柑子,味道自然不会差

苏桂兰是个很知足的人

她认为的好很简单,大抵就是吃饱穿暖

我想得最开了,一个人我也习惯了,娃娃也大了,有自己的生活,我不是老古董,孙子就讲我是老顽童。

虽然是一个人,苏桂兰却不觉得孤单

家里从种不知火以来

日子已经比以前好太多了

现在的每一天都要开心的活

从苏桂兰家出来往山上走

半山腰上住着一户人家

今天刚好是吕志平家采果的日子

天刚蒙蒙亮

他就带着农民们上山了

在山上,吕志平安排着大家的工作

一部分人留在山上采果

另一部分则将采好的柑子背下山

各自分工明确

采果的农民们在山上会进行初步拣果

坏果就直接丢掉了

他们(背着箩筐上下山的农民)每天要背着七八十斤的柑子,往返二三十趟。

结束了一整个上午的劳动

吕志平家里早已准备好了饭

大家就坐在院子里

说说柑子收成,聊聊鸡毛蒜皮

吃饱喝足,再一起开工干活

我家的不知火甜,好吃,绝对不加添加剂,肥料也是上的有机肥,人凭良心。

吕志平很满意今年柑子的味道

连不喜欢酸味的孙女都爱吃

粘着他,让他剥柑子

但是说着说着他就皱紧了眉头

柑子好吃,但主要还是销售问题,不好卖,都是自己在弄,霜雪来也没有什么补助,我自己都承受了,你到时间,成熟了,要是烂在树上你咋办?肥料钱也没得,工钱也没得。

遇到袁静秋的时候

他正在给吕志平讲解打药套袋的知识

他就是那位将不知火引入蒲江的人

以前老百姓都种植椪柑和脐橙,收入很低,一斤只有两三毛钱,蒲江是我的家乡,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知道大家日子都很苦,当时高级农艺师龚登明老师提出要走出去看看,引进新品种。

于是,由龚登明牵头的小组到全国各地去考察

从中国柑桔研究所引入一百多个品种

在蒲江品种示范园进行试验

最终确定了不知火作为适合蒲江种植的品种之一

这是一种感情,看着它都是很舒服的,它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它们就是在我的果园里面培育出来的,价格不好,感觉很沮丧。

因为是国外引进的品种

缺少销售经验,也缺少品牌效应

经过反复探索,各地招商

直到2009年

市场销售打开,价格才开始有起色

现在蒲江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其森林覆盖率高达53.1%

而不知火作为蒲江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产业

既带动了当地果农致富,也守住了蒲江的好山好水

现在成功了,心里面很有成就感,也许大家不知道我做的这些东西,但是这些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我很满足,过程不需要别人知道。

四川不知火

若无蒲江 何不知火

历时一年

天生的丑八怪终成大家舌尖偏爱的酸甜

三月,美家如约为你献上一份

蒲江枝头上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