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高中尚未毕业,却在北大任教,毕生著作70余种,被称为一代宗师

国学大师钱穆自小聪明异常,尤擅记忆、模仿。九岁时,他便能背诵《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段,而且还能揣摩人物个性,深受众人夸赞。自1904年起,钱穆先后在国育小学、常州府中学、南京钟英中学求学。他虽有报考北大之志,但因家贫而作罢。

​钱穆在走向大学讲台前,先在小学任教十余年,后又在中学担任了八年的教师。在此期间,他一边教学一边苦读,读书极勤,“未尝敢一日废学”。夏夜,为防蚊虫叮咬,他把双脚纳入瓮中坚持夜读。当然,钱穆如此勤勉,成果是喜人的,他先后出版过《论语文解》《论语要略》等著作,并写成《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等书稿。

1929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苏州中学发现了在此担任教师的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书稿。他带回去读罢大加赞赏,对钱穆说:“你似乎不宜在中学教国文,应该去大学教历史。”当时,顾颉刚就推荐只有中学学历的钱穆去中山大学任教,因苏州中学挽留,钱穆未能去成。1930年,顾颉刚又推荐他去燕京大学任教,他才得以成行。

​自1930年起,钱穆开始在燕京大学教国文,他以扎实的国学功底和妙趣横生的演讲,赢得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他的一名学生回忆:“他脸色红润,精神奕奕,在课堂上讲起来,总是兴致勃勃,声调柔和,态度闲适,左手执书本,右手握粉笔,一边讲,一边从讲台的这端踱到那端。他讲到最得意处会突然止步,含笑面对众徒,眼光四射,那神情似乎显示他期待诸生加入他所了解的境界,分享他的快乐。”

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独任“中国通史”课教师。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充实而又有特点的讲授长期吸引着大批的学生,他也因此成为当时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

​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七十余种,总共达1700万言之多。钱穆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将来一定有用。”因此,钱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位学者。

钱穆虽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但他凭借自己的勤学苦读,最终成为“一代通儒”,在历史、文学、哲学、经济,艺术、社会方面都才华出众,且造诣高深。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张光茫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