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城南有弦歌台,知道城北还有个讲学台吗?

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淮阳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史可查的达32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一般文物保护单位59处。2007年10月开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境内新发现庙、寺、庵、堂、碑刻、遗址、建筑等1209处,其重要的达718处(含重要近现代建筑)。编者将取其重中之重为大家逐步介绍。



淮阳名胜古迹灿若星辰,而在这些历史遗迹中,尤以“冢”、“台”居多,如思陵冢、貊王冢、九女冢、凤凰冢、马鞍冢……所以,久居淮阳的土著居民,大多不敢随意站在乡间某高台上玩耍,因为那时你没准就踩着了某朝某代某个公主的坟头。



而“台”除了久负盛名的七台八景之中的“七台”之外,还有讲学台、石牛台等。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去淮阳城北25里北陈楼的讲学台去游历一番,这个台与弦歌台都跟当年孔子居陈有关,所以,小编称其为“南有弦歌台,北有讲学台。”



说起讲学台就要从安岭镇北陈楼的另一处遗址“防亭”说起,虽然时间跨度有点大,但必须做为铺垫才能让大家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

仅从“防”字的字面上看,这个地方一定和军事有关,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分封给他女婿妫满的陈国,是当时的十二大诸侯国之一,妫满就是陈姓的始祖陈胡公。



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国家和子民,陈胡公便在陈国在北面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一个军事要塞“防”作为拱卫陈的第一道防线。而这个“防”所在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安岭陈楼。当时在“防”的周围有河流、码头,还有可以直通汴州的故道……



可以说,这处“防”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要想从北面进攻陈国,“防”是必须攻取的。后来,由于陈国君臣玩的太疯狂,便逐渐走向没落,并不断遭受外敌入侵,而“防”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496年,孔子第一次来陈讲学的时候,就曾在此设讲学台,那一年在台下听讲的人中就有16岁的陈亢。陈亢(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30年),妫姓,字子亢,另字子禽,春秋末年陈国人,陈国君主陈胡公第二十世孙。



当时的陈亢就被孔子的博学和谈吐所吸引。此后,大国争霸,殃及池鱼,陈国犹如砧板之肉,任人宰割,陈民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陈亢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到鲁国,并投拜在孔子门下,成为比孔子小四十岁的入室弟子。



公元前492年,孔子来陈讲学三载,陈亢做为弟子随行;三年后,孔子再次来陈时,陈亢又与老师一起在“陈蔡之厄”中共同度过了饥肠辘辘的七天。孔子3次来陈,都曾在陈亢少时居住过的陈楼村设台讲学,足可见师徒之情深。久而久之,村里便将孔子设台授课的地方称为“讲学台”。



孔子去世后,陈亢回到家乡陈国课徒授业,活了78岁。陈亢死后其子陈德与陈瑶率领陈亢弟子20余人到陈国都城治丧,葬于今太康县城北10余公里的来凤岗。陈德守墓,后来在此定居,后成为太康陈氏始祖。



陈瑶则子继父业,在陈国故地定居,终身隐而不仕,躬耕乡里,学名远播,八方学子慕名而来,入门求学者络绎不绝,终成“一代硕儒”。又因在灾害之年领族人采集莲果,救济周边众多村民。村民们感其莲果之恩,便自发在村中建造一座祠堂,取名“莲果祠”,即现在的“莲果寺”。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陈亢同时被赠封为“南顿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陈亢被陪祀于孔庙。



我们都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而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不过七十多人,在这七十多人当中,能被《论语》收录记载的更是凤毛麟角,而陈亢便是其中之一。



在《论语》中,陈亢和孔子的儿子孔鲤有过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大意是陈亢想从孔鲤的口中知道老师是否给自己儿子开小灶,结果“问一得三”。不仅明白了“诗”和“礼”,还明白了“君子不偏私”的道理。据说后世文人家中厅堂悬挂的“诗礼传家”的匾额即源于此。



伴随着千百年来文人必读的教科书《论语》,陈亢可谓名垂青史。但“诗礼传家”的文人们却很少有人会把《论语》中“问于伯鱼”的陈亢与淮阳城北的一个小小村落陈楼联系在一起。当年的讲学台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随之远去的,还有在那段历史的天空中,曾有过的朗朗诵读之声。




关注淮阳旅游 尽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