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围住看琼花——佛山与粤剧的不解之缘


如果提起广州,或许你脑海里浮现的其中一个标签会是粤剧。然而,你是否听过这样的一首竹枝词:“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如果说这首词写的就是粤剧曾经的盛况,那么问题来了,“红船”指什么?“琼花”又指什么?其实无论是粤剧,还是“琼花”、“红船”,它们都和一个城市有很重要的联系——佛山。




缘起佛山

佛山,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南邻中山,毗邻港澳。且佛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佛山全境,所以佛山属于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地区,河网密集,水路四通八达。

佛山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不仅是粤剧的发源地,还是岭南文化分支粤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以及传承地之一。




会馆之最,当属琼花

在流经佛山境内的汾江河的大基尾边,建有琼花水埠,水埠附近,就是粤剧发展史上鼎鼎有名的琼花会馆的遗址。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从明代开始,佛山依靠汾江河发达的航运,成为南方商业和手工重镇,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佛山民间的文艺活动也逐渐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明朝嘉靖年间,粤剧伶人建立起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本文开头提到的“琼花”,就是指琼花会馆了。




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吉庆公所和八和会馆是先后建立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粤剧本地班行会组织,均出现在琼花会馆之后——琼花会馆的建立说明了,佛山,才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它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了粤剧的发展中心。


水道纵横,载歌载舞

说完“琼花”,那么“红船”又指什么呢?它和佛山、和粤剧发展有什么渊源呢?这就和琼花会馆的选址、佛山通畅的水路有密切的关系了。琼花会馆建立在汾江河的大基尾边,那里是上游船只进入佛山的必经之道,几百米外就是当时佛山著名的商业区——汾水铺。



当时,佛山境内水道四通八达,坡山、三洲圩、河清、古劳、庄步、紫洞、大富、下窖、西南各处均有横水渡。琼花会馆建立在大基尾边,就是为了方便粤剧艺人们通过水路,去往珠江三角洲各地演出。粤剧艺人们从琼花会馆出发,沿着汾江河,划着戏船到各地演出。而他们所乘的戏船,因为船身涂成醒目的红色,所以称为“红船”。



密布的河网、发达的水路交通不仅使佛山成为鱼米之乡,成为繁华的手工业、商业名城,还使粤剧在佛山这片土地上越发繁荣兴盛。“红船”渐渐成为了粤剧的象征,“红船弟子”成为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粤剧靠着一艘艘红船,从佛山的琼花会馆出发,在珠三角河道纵横的水网地带及西江、北江、东江一带“走穴”演出,于是,以佛山为中心、通过珠三角河网辐射出去的周边地区,都流行起“睇大戏”(看粤剧)。



粤剧渐渐与佛山人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居民的生活、民俗融为了一体,每逢过年过节,或哪家办喜事,人们都喜欢请上粤剧戏班前来演出助兴,或酬谢神明。

关于佛山与粤剧的渊源,还有一段故事。据传清朝雍正年间,反清复明的北京名伶张五,顺着水路一路逃亡来到佛山,寄居在大基尾琼花水埠的一艘红船上。在和红船弟子们同吃同住、躲避追捕的这一路上,张五为了感谢红船弟子的掩护之恩,便把京戏、昆腔授诸于他们。张五不但文武兼资,演唱皆妙,还擅武技,宗少林派,他传授粤剧艺人们少林拳法,这被看作是粤剧南派武功的起源。


张五带来的京戏、昆腔、武技与粤剧的融合,使粤剧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南国红豆,世界华章

时至今日,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粤剧,已经从佛山走出去,名满天下,甚至在海外,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就有粤剧,粤剧的发展中心也渐渐转移到了广州。



但是,作为“南国红豆”发源地的佛山,依旧拥有浓厚的粤剧文化氛围:它是各粤剧剧团巡回演出的必选城市;粤剧在佛山当地依旧拥有大批戏迷,但凡有专业的粤剧剧团在当地演出,都会有大批“粉丝”过来捧场;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演唱“私伙局”也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



作为粤剧的“根”,佛山这座城市从来没有遗忘过这项文化瑰宝,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它,传承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