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草原也有少林寺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然后进攻占据中原的金朝,战乱迭起,生灵涂炭。全真教道长丘处机劝说成吉思汗敬天爱民,被成吉思汗尊为“神仙”,全真教的赋役也得以减免。

佛道兩教向来互争雄长,如今道教捷足先登,佛教自然不甘落后。自唐武宗发动“会昌法难”后,佛教各派大衰,而禅宗一枝独秀,成为佛教主体。禅宗高僧海云法师在向蒙古传教的过程中也见了成吉思汗,被尊为“大长老”,颇受皇室推崇。海云法师胸怀宽广,对儒教给予无私帮助,还对元世祖忽必烈说,只有求大儒才能安天下。在他的引领下,佛教弟子在朝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雪庭福裕禅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福裕“才学博瞻,道德丰盈”,在海云法师的举荐下,于1242年受命为少林寺住持。当时少林寺因战乱而损毁,福裕用了六年的时间修复寺院、发展经济,捍卫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后来福裕奉命“总领释教”,但他对禅宗的感情更深,于是在哈剌和林、燕蓟、长安、太原、洛阳分立“五少林”,其中哈剌和林的少林寺被称为“北少林”。从此少林寺正式出现在漠北草原,由福裕长期驻锡,众多弟子也在此受戒。但福裕是否也将少林功夫带到了漠北,史无明载,不好妄断。

福裕不仅在蒙古帝国时期名声显赫,元朝建立后,其地位更是水涨船高。忽必烈将福裕封为“诸路释教都总统”,尊为“少林寺长老雪庭福裕”,地位仅在帝师、国师之下,并请他主持元大都大万寿禅寺(今北京潭柘寺)。1275年,福裕圆寂,弟子们在嵩山少林寺为他建了灵塔,规模空前,哀荣备至。

福裕极力促成了少林复兴,被称为“少林中兴之祖”,由他一手建起的“五少林”却逐渐破落,其中“北少林”的命运最为悲惨。元朝建立后,哈剌和林失去首都地位,但因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得以继续繁荣。1368年,元朝灭亡,元皇室北遁,史称北元,哈剌和林又成为北元的首都。1380年,明军攻破哈剌和林,为显示军威而纵火焚城,足足烧了25日,百里之外红光映天。这座经历百年风雨的草原名城从此沦为断壁残垣,城里的众多佛寺也在大火中玉石俱焚,包括“北少林”。

虽遭此一劫,但哈剌和林毕竟还有遗址,若能保存至今,通过考古发掘,“北少林”的面目可能会更加清晰。然而,1586年,一位驻扎于漠北草原的蒙古首领大兴土木,因缺少建筑材料而从哈剌和林的遗址上就地取材。如此一来,漠北草原建起了金碧辉煌的额尔德尼召,但哈剌和林的遗址再难重现,与“北少林”相关的诸多传奇也随之湮没。